「艺外」毕加索的绘画手法竟然与古壁画如出一辙?
近期,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幅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壁画,这些画反映了古艺术家们对描绘运动的尝试。在秘鲁海岸帕纳马卡( Pa?amarca)的莫切遗址(Moche),两幅壁画都被放置在一座重彩斑斓的仪式大厅的柱子上。
壁画手绘图
这些用线条描绘的壁画,单看细节就让人叹为观止。第一幅壁画靠近柱子的顶部,描绘的是一名朝相反方向看的双面男子。他一只手拿着一把羽毛扇,另一只手里拿着高脚酒杯,四只蜂鸟饮着酒杯里的水。
而另外一幅壁画处于同一根柱子的较低处,这位双面男子一手拿着飘逸的羽毛扇,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部分保存完好的棍子状物体。画面中两人都头戴皇冠,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并佩戴着腰带。
古秘鲁壁画
哥伦比亚大学的莉萨·特雷弗认为,这些双面人可能是神灵,除了这两张完全是人类形状的脸以外,神灵形象也有非人类的一面,如尖牙、尾巴或翅膀。这些图像同时描绘两个叙事瞬间。
帕纳马卡岛是一个有着非凡艺术创新和创造力的地方,尼培尼亚人在遥远的南部莫切确立自己的地位时,画家们以创造性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阐述他们对艺术准则的认识。
尼培尼亚遗址
莫切遗址 双面人壁画发掘现场
考古学家除了发现双面人壁纸以外,还挖掘出其他照型奇特的壁画。有的展示了单个的人物,有的描绘多个人物站在一条人形蛇旁边的场景。
这些项目有可能开创一个理解和欣赏莫切艺术的新时期,包括当代艺术家在自己的实践中也会以这些祖先的作品作为灵感。考古学和艺术史是实现创造性和文化探索的互补领域。考古人员精心记录了绘画中所揭示的每个元素,帕纳马卡的壁画和文物同时可以讲述更多关于莫切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莫切遗址 壁画
1400年前的艺术家如果画的不是一个双头人,而是在同一画面描绘人物的两个角度,那么这样的画风跟立体画派极其相似。说到立体画派,就不得不提西方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他是立体画派创始人,他的画作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耀眼的光芒至今仍在。
毕加索自画像 1907年 现藏于布拉格纳罗德尼美术馆
立体主义的画法是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朵拉·玛尔像》1937年 现藏于巴黎毕加索美术馆
《镜前的女人》1932年 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立体主义画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每个人按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表达自己身上的东西。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像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他们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亚维农少女》1907年
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亚维农少女》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画面左边是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三个舞蹈者》1925年 现藏于伦敦泰特画廊
《三个舞蹈》于1925年创作,他在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不难看出,毕加索的绘画手法与古秘鲁壁画大致相同,都将具体的形状归结到几何图形,试图用三度空间的外象来表现想象的现实。
ref: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1400-year-old-mural-two-faced-man-peru-180981975/
————————————
来源丨“有艺境”综合整理自网络
责编丨校对丨大姗
美编丨大姗
审核丨晴子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