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氪科技:在抗癌的战场上,身边的“战友”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70岁的赵---大爷颤颤巍巍地走----下了公交车,目的地是一家智慧药房,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路之隔。

  战斗

  不久前,赵大爷确诊了肺癌,这是他第一次自己来取药。关于这款药的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他记下了很多问题,想趁这次来药房,再问问专业的药师。

  沿着药房门口的缓坡,赵大爷扶着墙慢慢往药房里走着——为了不再耽误家人上班,赵大爷坚持独自取药,不让家人陪同。“我这把年纪了,没麻烦过什么人”,他认为,自己取药已经关乎「尊严」。

  “这款抗肿瘤药需要低温保存,否则可能会影响药效。我们准备了保温袋给你,如果存储条件暂时达不到,可以用来应急。”药房工作人员向这位赵大爷嘱咐着一系列的用药注意事项。

  当许多癌症可以像慢病一样长期控制或管理时,患者会长期服药,需要在医院外获得持续服务和照护。而这对患者来说,也是一场对抗疾病的尊严之战。如何用药?什么时间用药?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有了不良反应该如何应对?……

  出院后,关于用药的一切,赵大爷不想再依赖早已身心俱疲的家人,他想独立战斗。他觉得,在医院、家和药店三点一线的奔命,他的家人早已足够疲惫和焦虑。

  而实际上,治疗肿瘤这场战斗似乎从一开始,努力抗争的就不仅仅是患者,还有患者身后最为亲近的家属。

  “让我先缓缓……”,患者家属小刘站在医院楼下和其他家属叹气道。说着,他点燃了一根烟,下楼是他难得的喘息时间。他的母亲并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只以为儿子接了一个电话,就匆匆下楼了。

  上个月,他的母亲在体检时查出结节,复查时,胸部增强CT提示“右肺上叶见混合磨玻璃结节...密度欠均匀”,结节良恶性还是未知数。

  向母亲隐瞒病情,似乎是这个儿子长大后撒的最大的谎,为了圆这个善意的谎言,他必不可少要承受更多压力。

  手术

  “一旦体检查出结节,应当首先找一位专业的医生,让医生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应当如何处理,该观察的观察,该手术的手术,在专业指导下开展相应治疗”,多位医疗专家表示,近年来,结节和癌症的关系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耽误治疗和过度诊疗的情况都令人痛心。

  王老先生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前,其实已经通过之前的诊断为自己的病下了结论。这次来,他只是希望能请业内更权威的医生亲自执刀为他做手术。

  在详细了解王老先生的情况和病历资料后,医生却摇了摇头,“您先做个穿刺吧,CT 结果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有时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老先生执意想做手术,但最终没架住医生们苦口婆心的劝导,做了穿刺检查。看到结果是肺结核形成的肉芽肿,没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时,老先生和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医学有很多不确定性,并非每个检查都能给出明确的结果,医生就是每天在治疗和患者生存质量之间,争取最大的利益。

  经过周密的检查和评估,小刘母亲的结节恶性概率超过95%,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尽管对此已有预料,但小刘更担心母亲的承受能力。

  “目前来说手术切除是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了,而且在术前可以通过肺部三维重建技术,演示手术方案,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放松心态”,经过主治医生的劝说和介绍,小刘母亲反倒更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借助肺部三维重建技术的可视性、可量化性、可控性等优势,医生团队提前了解病灶位置与周围组织,解决了磨玻璃结节定位难题,快速、准确地完成手术,并取得了很好了治疗效果。

  同时,基于AI对手术规划中的应用在学术界也再添力证。2022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团队联合零氪科技科研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了有关AI三维重建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手术真实场景的解剖验证研究结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较大样本的“回顾性+前瞻性”队列结合重建准确性、手术安全性、术者满意度等重要指标对AI系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与人工标注的商业化软件进行多维度使用性能评价,为“AI在胸外科手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一重要临床问题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

  指路人

  离院,是肿瘤患者治疗的新起点。在这条新的征程上,DTP药房的执业药师像是一个指路人,安抚着康复之路上每一个迷茫不安的患者。

  北京邻客智慧药房(西肿店)的执业药师沈玉春,主要负责注册患者公益援助项目的相关工作,他们是患者离院后,身边最「可及」的专业人士。患者无论是想分享治疗情况、咨询用药情况、了解援助项目申请资料的提交与准备,还是想缓解因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沈玉春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到帮助。

  来邻客智慧药房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肿瘤患者,焦虑情绪在他们刚刚确诊患病并开始治疗时最容易滋生。沈药师说,“这种焦虑有关于疾病本身的,也有心理压力带来的。”这句概括了来往药房形形色色的患者。

  去年开始,沈药师开始接触到已经出院在家继续治疗的小刘母亲。刚来的时候,这位阿姨显得有些谨小慎微,在丈夫和儿子的陪同下,她拿出准备好的一大沓援助项目申请资料递给沈药师审核并提交,但其中一份关键资料却无论如何都找不见了,一家三口表现的有些慌乱,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又装回去,准备好的文件夹拆开了一遍又一遍。

  怎么办?该怎么补?该找谁补?面对这样的问题,沈药师总是第一时间上前,帮助他们梳理现有材料,告诉他们该如何找到援助项目的负责专员,补充丢失材料。

  开始总是慌乱的,可能是出于对肿瘤治疗的陌生,也可能是对病情发展的担忧。直到第二次领药、第三次领药……阿姨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沈药师分享自己的治疗情况,也定期反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一系列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咳嗽,她会首先咨询沈药师,并在她的建议下放下担忧,检查并等待结果;出现过敏,也会立即反馈给沈药师,并在沈药师的指导意见下进行处理,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沈药师说,“我是他们在迷雾中最先看到的人,有义务为他们指明方向。”

  深水区

  筛查、诊断、管理、治疗、随访、科研……在患者看不见的医疗场景里,还有很多为破局肿瘤防治难题而奋斗的工作者们,应用创新技术能力,不断挑战着不可能。

  他们可以被称为是技术人员,毕竟,关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AI技术,他们尤为擅长;他们也被认为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在医学影像、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化等多样化的医疗健康多样化场景中,他们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驱动力。

  侯波林是零氪科技智慧诊疗事业部的负责人,他一直关注并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应用场景,医疗场景相对严肃,且并非一个可以无限自由发挥的场景。

  此前,在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打造“基于AI的肺癌健康全流程管理项目”时,为了推进AI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真正落地,侯波林和团队做出的努力常常这样被比喻——打磨医疗AI产品,就像在“深水区”教一个“还没有做出太多成绩的小学生”学习游泳,需要不断地在真实世界研究的场景下,进行迭代升级。

  事实上,为了落地这个项目,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合作比想象中的还要紧密。

  通过线上群、线下座谈等形式,零氪AI团队能够实时与临床医生充分交流。“我们十分看重医生的临床使用反馈”,在侯波林看来,微信群是非常方便的方式。

  在群内实时沟通,对于一些小的修改,团队技术人员一般当天就会前往医院解决;对于一些较大的调整,团队会迅速依据解决方案,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

  同时他们相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AI技术利用数据、算法、经验不断优化,产品一定将在全生命周期各个流程中赋能,降本增效,助力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