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中国话剧界的“传奇”导演,一部一风格一戏一丰碑
焦菊隐,这位为戏剧而生的文艺巨匠,一生都在追求着他所钟爱的戏剧艺术。他的追求并非模仿和照搬,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话剧是他一直崇尚的创新手法。
作为“心象说”的创始人,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你要想生活于角色,首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的新奇理论,这也奠定了北京人艺至今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可以说,没有焦菊隐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话剧。自小酷爱戏剧的焦菊隐
1905年12月11日,焦菊隐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七岁才接受了初级教育的他在进入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就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小剧社。六年级时,对传统戏剧情有独钟的焦菊隐完成了自己的“处子秀”,一部改编自《聊斋》的小型话剧,他亲自饰演主角,由此也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
小学毕业后,焦菊隐进入了天津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念书,也就是现在的铃铛阁中学。中学时代的焦菊隐酷爱写作,陆续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散文诗和小说。不俗的文笔、敏捷的思维也为他日后在戏剧艺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品学兼优的焦菊隐被保送进了北平燕京大学继续深造,虽然他主修的是政治专业,但他对戏剧的喜爱不仅没有消退,反倒与日俱增。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同样热爱戏剧,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话剧奠基人的熊佛西。
二人志趣相投,一同创作并组织演出了多幕话剧《蟋蟀》,这部作品虽然轰动一时,备受关注。但由于该剧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府,最终也给焦菊隐惹了不小的麻烦——毕业后的他由于被军阀通缉,无人敢用。
1928年,最后还是在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的保举和力荐下,焦菊隐度过了难关,被任命为市立第二中学校长。不同凡响的“新戏校”
1930年,李石曾再次找到了焦菊隐,因为他想要筹办一所戏曲学校,才华横溢的焦菊隐成为了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就这样,焦菊隐顺利成为了北平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焦菊隐管理的戏曲学校与传统的班社有很大的反差,首先一点就是男女合校。虽然当时已经进入民国,人们的思想已经有所解放,但是他这种“开放”的教学理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
而且在校学生的着装要求以及寄宿管理制度等,都和当时新式的学校一般无二。例如,戏校男学生都会穿着黑、白色中山装,女学生白上衣黑裙子,放眼望去与当时的进步学生一模一样。同样都是学习戏曲,但传统班社如“富连成”的学徒们与这里的学生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最重要的是,焦菊隐不仅聘请当时的戏曲名家来给学生们上专业课,苦练传统基本功,同时还为他们开设文化课、提高素质、开阔眼界。在焦菊隐的脑海中,他要培养的不是旧社会的“戏子”,而是“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
在焦菊隐担任校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改革,为中国京剧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表演人才。虽然社会各界对这所新式“戏校”给予了很多认可,但是那个曾经一路帮助焦菊隐的人——李石曾,却在办学理念上与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毕竟这种革新的做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无奈之下,焦菊隐终于在1935年辞去校长的职务,赴法留学深造。
在法国留学期间,焦菊隐主修的是文学专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对文学创作及戏剧导演有了新的认知,最后他以一篇《近日之中国戏剧》的精彩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业有成的焦菊隐并没有选择留在法国,而是毅然回国,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戏剧”。
焦菊隐回国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不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很多戏剧人才,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用生动的演出唤醒民众、鼓舞大家。
直到抗战胜利后,焦菊隐再次回到北平,以英语系教授的身份任职于北平师范大学。虽然平时要忙于英语系的教学工作,但是焦菊隐并没有荒废自己钟爱的戏剧活动。
1947年他亲自执导的话剧《夜店》名声大噪,这部利用“斯坦尼理论”忠实还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终于让焦菊隐找到了中国话剧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在此阶段的丰富实践,为他日后提出的“心象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后来也就成了北京人艺的独有风格。熟悉话剧《茶馆》的人应该都记得那个提笼架鸟的“松二爷”,当时饰演这个角色的是黄宗洛先生,他为了能够真实体验剧中这个没落的八旗子弟,每天都穿着长袍马褂,提着鸟笼子走路上下班,就是为了将自己的行动坐卧很自然的贴近“松二爷”。
这种“体验生活”的独特方式后来也成了北京人艺的传统,“心象说”也逐渐在中国话剧界生根发芽。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任副院长。
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焦菊隐导演话剧不会一成不变,几乎是一部戏一个风格,不抄袭、不重复,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话剧中,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先生先去也,一戏一丰碑
1966年,焦菊隐告别了热爱的戏剧艺术,直至1975年因肺癌去世,他再也没有执导过任何戏。
虽然他一直在忍辱负重、一直在忍耐坚持,但可惜的是终究没能熬过那场浩劫,没能挺过病魔的折磨。1979年焦菊隐终于获得了认可,就在他的追悼会上,于是之为其亲书挽联:“先生先去也,一戏一丰碑。”
虽然先生已去,但万幸的是,焦菊隐将他集毕生所学创立的“心象说”传承了下来,直至今日依然被中国话剧界广为研究和学习。对于中国话剧的发展,焦菊隐居功至伟。他将大量的中国戏曲精华融入到了话剧表演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的戏剧之路。
他要求每一位演员都要深度体验生活,要求“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如此独树一帜的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界无人可及的地位。
中国执导话剧第一人,非焦菊隐莫属,无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