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温暖的阅读之灯》,厚积薄发,才能笑傲考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二十四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书店开启二十四小时经营模式,该事虽小,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选取这样的材料作为高考作文写作引导材料,体现了以小见大、寓理于事、弘扬正能量、助力善行善举等多方面的考量,清晰地显示了高考作文题设计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引导性的使命与担当。

  从书店角度立意,可以是有温情,暖心服务,乐于公益;有担当,守护灵魂家园;有职责操守,给读者精神食粮;适应市场需要,坚守纸质阅读实体店;注重书店转型,坚守全面服务。

  从读者角度来考虑,可以是倡导人们走进读书者的行列,让书籍浸染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升精神追求;读书能丰富灵魂和生活;在浮躁的碎片化、网络化时代,独守那份精神的富有;呼吁国家、社会为读书提供更加合适的条件、环境。并且,书店与读者这两者一定要兼顾,也可以两者并列,平分笔墨。

  审题迷糊,立意肤浅。

  多端切入,文脉不清。本题立意多元,指向多维,选好行文切入点至关重要。

  平面滑行,探究不够。要想写好本题,是需要进行深度挖掘的。但部分考生未能挖掘出论述关键词和作文题牵引材料之间的关联,缺乏对材料反映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等层面阐释。

  

  温暖的阅读之灯

  你能想象吗?从太阳初升的黎明,到月明星稀的深夜,一家书店从不阻挡阅读者的步伐。你能理解吗?从夜读的市民,到流浪者与拾荒人,一家书店都平等地对待,真诚地接纳。

  就是这样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在众多读者的朋友圈里刷屏。面对这家书店,我们真诚地点赞。

  通宵营业,平等待人,书店以自己的行为呵护了“阅读情怀”,更诠释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责任。

  我们为它点赞,因为对阅读的坚守才能唤醒对知识的尊重,才能让心灵不仅仅沉沦在“眼前的苟且”,而去追求“诗和远方”。在一个书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时代,实体书店原本就是一个城市的“奢侈品”。它的奢侈,不仅在于它很可能要与讲究营业额和销售量的商业规则背道而驰,更在于它在一个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商业圈子里,呵护了难能可贵的阅读梦想。香港诚品书店、三联韬奋书店??这些坚持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让它们所在的城市变得有人情味,更让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了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家园。二十四小时书店,高昂的营业成本换来的,或许不是销售业绩,却是比销售业绩更珍贵的人文关怀。

  我们为这些书店点赞,因为这个“赔本的买卖”彰显了“平等”和“尊重”的内涵。曾经,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人、无业游民进入,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图书馆免费阅读,当有人愤怒地抗议时,馆长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个最温暖的图书馆,成为尊重的代言人。它尊重的是渴求知识的目光,尊重的是赤诚的灵魂。

  

  唯其尊重,方显可贵。尊重差异的个体,尊重不同的目光,无论人种,无论贵贱,无论高下,这才是文明的标志,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显现。

  阅读之权利,生而有之;平等之尊严,生而有之。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经回忆起幼年的一段经历。面对乞讨的老人,年轻的莫言,气呼呼地扔给老人一块干馒头,而莫言的母亲,却亲手把那个时代珍贵无比的水饺端到了老人面前。人性的光辉,不仅体现在苦难面前的大无畏与大英勇,更体现在不经意的瞬间流露出的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为这些书店点赞,为情怀和尊重点赞,然而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点赞本身。情怀固然可贵,但情怀却难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让各级政府的图书馆真正成为开放的“读书馆”,让公益的图书角实现图书的更新与漂流,让扶贫的爱心善款能真正落到实处,让有情怀的书店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的阅读需求落地,让流浪者和拾荒人不再颠沛流离,让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有利润为情怀埋单。

  愿书店二十四小时不灭的灯火,点亮阅读者的心灵,更点亮社会的温暖之焰!

  

  作者紧扣材料,解读出材料中蕴含的“阅读”和“尊重”两大维度,分别展开议论。

  在“阅读”维度上,作者结合现实,思考二十四小时书店对于当下社会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反思;

  在“尊重”维度上,作者列举了杭州图书馆的例子,证明阅读权利的平等,又引用莫言的例子,将“尊重”延伸到人性的深度,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

  作者从事件本身出发,从多个维度入手,思考事件表面意义,又反思事件背后的得与失,体现了很强的思辨能力,行文畅达而显底蕴丰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