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打造文旅深度融合
被誉为“最旺出游季”的“五一”假期刚刚结束,广东交出的“成绩单”再次“狂飙”:全省接待游客4546.1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274.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7.7%。
假期随着“特种兵式旅游”火出圈的,还有越来越多公共文化地标。广东省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等文化场馆,都成了“一票难求”的打卡点。全省纳入监测的75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假期接待游客数量就达到85.1万人次之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诗和远方”的“双向奔赴”也在全省各大景区上演。省内七大专业院团纷纷走进景区,送上55场精彩演出。市民游客漫步景区,也能享受省级一流名团的“艺术大餐”。
“旅游景区要提升文化内涵,文化场馆也要完善旅游功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开敏,一语道破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广东文旅未来应如何深度融合?相信今年“五一”的新趋势会带来不少启示。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王涵琦黄堃媛
一线艺术院团进景区驻场“圈粉”孵化精品佳作
随着音乐响起,杂技演员口咬金属装置,双脚腾空而起,一场扣人心弦的“太空漫步”表演就此拉开大幕……5月1日,岭南印象园近8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高难度的杂技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欢呼。
短短五天里,如此激动人心的演出也在各大旅游景区上演:佛山祖庙迎来了广东粤剧院,万福台上好戏不断;广州交响乐团每天都有不同组合进驻“广州·客天下”,从巴洛克时期到现当代的丰富曲目绕梁不绝。
从4月底开始,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厅属广东粤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民族乐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南方歌舞团、现代舞团7个专业艺术院团,以及各地艺术院团演出资源,共同组成文艺“轻骑兵”,开展专业文艺院团进景区演出活动。
按计划,演出活动至8月底将超过千场。景区里没有舞台上的条条框框,也让每个观众都可以“零距离”走近艺术。演出结束后,广东粤剧院还特别增设互动环节,向观众介绍水袖、把子功、走圆台等粤剧趣味知识。
“景区需要院团提升气质,院团也需要景区接触市场。”在时代文旅营销战略机构董事长兼首席顾问熊晓杰看来,院团进景区本身就是消费者难得的平台,走过路过的背包客也能成为未来剧场的“忠实粉丝”。
不少文艺院团也根据景区特色和自身内容优势,选择互动性强的作品进行编排。“景区观众不会坐下来看3个小时的大戏,我们会将折子戏浓缩成十来分钟的精华,让游客可以快速进入故事角色。”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冼鉴棠说。
广东歌舞剧院则将古典舞独舞《粉墨》带进岭南印象园。舞蹈演员骆守春曾经带着这部作品参演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唯美的舞姿营造出至纯至美的意境,翩翩岭南少年的古典形象也“圈粉”了不少外地游客。
时下流行的“乡村游”也走出越来越浓的“文艺范”。5月3日,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多位国际音乐“大咖”,走进广州从化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奏响世界爵士乐大师音乐会,感性又温醇的旋律在山野间回荡。
熊晓杰认为,未来应鼓励旅游景区与文艺院团开展长期合作,创作出具有本地特色、而又有别于大剧场的演出作品。景区的设备技术、场地安全等要求更高,驻场演出也对文艺院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一定会有很高的幸福感。”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对此乐见其成。
博物馆“打卡”热潮频现文化场馆探索景区转型
“‘五一’没堵在路上,却堵在了展厅里。”网友小管在朋友圈里的插科打诨,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此言不虚,全国许多博物馆都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故宫、颐和园门票一抢而光,圆明园每天4万张门票也首次售罄。
五天假期里,广东省博物馆假期接待观众约6.3万人次,每天8000个参观名额早在一周前便宣告“秒光”。南越王博物院接待观众则超过8万人次,比2019年翻了一倍有余。院方甚至因人流压力连夜紧急,暂停南越文王墓墓室区域开放参观。
“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不无感触地观察道:博物馆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博物馆“打卡”热潮的出现,与近年文博场馆建设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
《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东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数量高达82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广州就集聚了21家。越来越多游客为“一盅两件”慕名而来之余,愿意在文物中沉下心来感受羊城千年变迁。
文化场馆离不开高质量展览活动的加持。“五一”期间,5场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同场举行,10场主题导览活动吸引近千人次参加。广东省博物馆也有14个展览对外开放,同时还有13个流动展在基层博物馆对外展出。
展览叙事方式的变迁,以及科技手段的提升,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变得更“亲民”。“五一”期间,广州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剧本杀《决战观音山》,名额迅速一扫而空;而线上开展的“午夜入潜广博”直播活动,也吸引4万人次在线围观。
无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或是画廊、书店、小剧场,这些原本贴着“文化场馆”标签的地方,如今都成了年轻消费者扎堆“打卡”的网红景点。文旅边界的不断扩展,成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最好说明。
在熊晓杰看来,文化场馆“打卡热”体现了文旅消费的理性回归。当下,一些景区斥巨资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片面追求声光电的“技术秀”,却市场反响平平。“这些传统的文化场馆,反而能为消费者提供到真正的精神滋养。”
步入“一切皆文旅”的时代,如何通过文旅赋能,让公共文化空间“活”起来?是文旅高质量发展更长远的课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开敏直言,“文化场馆”也需要增加旅游功能,转型为产业链条完善的“文化景区”。
这也有助改变一些公共文化空间被“闲置”的现状。熊晓杰坦言,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相对来说,文化产业的利润不会太高,转型之路还需要更多人才引进与政策扶持”。
“特种兵式旅游”火出圈文旅服务应回归人性化
在广东省博物馆《绽放:时代的艺术》特展现场,刚刚看完展览的湖南大二学生小王,思绪还沉浸在展览的细节之中。10天前,她抢到了特展的学生票,只为一睹首次来华展出的威廉·透纳《沉船浮标》原作芳容。
艺术爱好者小王为广州之行安排了三天时间,除了广东省博物馆,她还计划走访广东美术馆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记者观察到,在等待进馆的人群里,像小王这样的年轻面孔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大学生直接拉着行李箱从车站赶来。
方兴未艾的“特种兵式旅游”,也在这个“五一”火上热搜。白天暴走,夜间赶路,以最少的时间打卡最多的景点,成为许多年轻背包客旅游最新的“打开方式”。Z世代在出游决策方面越来越注重体验感,也在悄然改变文旅体验产品的需求。
“五一”期间,凭借出售集章册、冰箱贴、纪念章,南越王博物院文创板块就收到近13万元的销售额。其中,集章册最受“旅游特种兵”的欢迎。集章册内含六张可供盖章的明信片,游客需要来到相关文物的展区集齐六个印章。
“这些年来,盖章集卡已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一项‘指定动作’。”南越王博物院宣教文创部负责人吴丹微表示,单一的纪念品不能满足观众对文创的需求,他们关注博物馆的一切智慧产出,并期待与展览活动深度互动起来。
广东美术馆也在“五一”假期售出过千件文创产品。除展览周边产品外,馆方还根据传统节令与社会热点进行研发。“我们希望将文创视为公众美育延伸的载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打卡’展览的功能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
“特种兵式旅游”对文旅业态提出的新要求,并不仅仅限于文创产品。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旅游景区亟须提供更多“一站式”综合产品,以满足游客在有限时间内“吃、游、购、娱”并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需要。
无缝对接的公共交通体系、“智慧旅游”的水平,都是文旅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硬件要求。“我们还需要规划出适合各类游客特性的旅游线路,尽量将特色空间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和消费聚集地。”邹开敏说。
“并不是旅游产品越‘高大上’,文旅产业的质量就越高。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才能赢得游客们的青睐。”她进一步指出,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文旅产业回归服务业的本质,火爆全国的“淄博赶烤”就是一个案例。
“总之,以人为本的旅游才是大众需要的旅游。无论哪种旅游方式,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是游客永恒不变的诉求。”邹开敏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