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竟然翻拍了这部大热的国产片,然而……

  2016年,一部国产青春片的上映,在当时在内地影院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包括这部电影的两位主角,也都为那部电影拿下了很多奖项。

  

  是的,讲的是当年的《七月与安生》。

  这部影片带来的话题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阵热潮,甚至还跑到了韩国。

  就在最近,韩国导演闵容根选择翻拍2016年的电影,取名为《再见,我的灵魂伴侣》。

  

  翻拍后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上周还登上了豆瓣电影周口碑榜。

  同时,既然是翻拍,难免会有对比。

  首先,韩版的主要剧情和叙事节奏与原版几乎一模一样。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势头正盛的金多米无论是颜值还是造型,显然都与周冬雨不相上下。

  

  当这部新作几乎一一对应原版时,看似微小的几处改动,却带来了细微的失落和千里的观感差异。

  你以为韩式的清爽可以中和《伤痛的青春》那种窒息的虚伪,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韩版美轮美奂的映衬下,几年前的《七月与安生》展现出了更加雄浑的实力。

  

  一方面,正是千禧一代的回潮,恰恰迎合了当下的审美趣味。

  ccd和胶卷相机的质感叠加,越看越像NewJeans《Ditto》MV的超长版。绿意与即将落下的汗水,几幅景象的叠加。

  

  安晓晓给朋友过生日的那段,他们来到一座老建筑前,中间是精心安排的夕阳晚宴。

  妹子们并排坐着,抖着小腿,互相说着话,你都快被震慑住了,这就是如此优质的MV画面。

  所以,在诚实的水流中闪回中,整部影片沦为一张九宫格社交平台输出“美就是美,没有灵魂”的截图。

  

  反观《七月与安生》,影片被人诟病的虚伪,其实来自千禧一代。

  是“花火”、“艾格”、“新概念作文大赛”、饶雪漫专门为内地青年提供的。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把“非主流”当成了主流,显而易见,让人想回忆却又忍不住挑出三房一厅。

  所以,被《七月与安生》无限放大的“虚伪”,恰恰是众多8090后的青春状态。

  

  两者一对比,韩版的情感层面就太简单了。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形容女性友情像糖水一样。

  片中有很多直白的球告白台词——

  “我保护你”

  “你想和我在一起”。

  

  原本串联故事的“连载小说”,变成了“人物小品”。

  这使得“书写”所隐含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相辅相成的人物关系变成了一种回忆,更多的是为了在银幕上达到一定的视觉冲击。

  

  曾国祥原版最大的亮点在于,或多或少地捕捉到了女性友谊的紧张和背叛。

  不仅是莉拉和乐农,还有方思琪和刘依婷,当然还有七月和安生。

  温暖的陪伴固然是它的背景,但更吸引人的是敌意、攀比、模仿和寄生。

  

  所以,韩版的几个看似无伤大雅的改动,让人不得不怀疑导演对故事内核的理解。

  原版家明出现之前,七月和安生的关系已经暗流涌动。

  明明是一起偷的,七月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安生把没给的耳环放回去。

  安生非但不听,还偷偷收回给了七月的母亲,借花供佛。

  

  想起父亲的离去与母亲缺席的安生,如何配合儿时餐桌上的挑食鬼七月,一个吃包子馅,一个吃包子皮。

  

  这一系列的情节隐藏了很多信息。

  在这段感情中,看似温顺的七月实则占据着主导地位,她保持着表面温顺的逻辑,始终以安全感为支撑。

  同时,她也隐约意识到,自己能分享而不被夺走的,是安生最渴望的亲密和亲情。

  这也为日后相互揭发短板埋下了伏笔。

  韩版中,振宇出场前,影片放大了安笑笑悲惨的原生家庭,让两个女孩之间本就醇厚的友情更上一层楼。

  它也被简化为纯粹的依恋和陪伴。

  

  所以,当第一次正式交锋的餐厅争吵段出现时,它的情感逻辑就显得那么简单。

  仿佛是一场“有钱没钱”的面子大战。

  

  在原版中,真正惹恼七月的不是安生给其他客人喝酒,而是那句话:

  “我的朋友是个好孩子”。

  直击七月的痛点。

  

  她嫉妒安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恰恰是她精心打造的——为了躲避家茗,安生不得不远走他乡。

  于是嫉妒被扭曲,转化为一种敌意和蔑视。

  同样,安生在餐厅的宣传更像是一场表演,她需要发泄心中的怨气,配合她的离开。

  就这样,七月得不到新鲜的爱情,安生也得不到稳定的爱情。

  两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在抢对方的心,暗中展开了一场较量。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在婚礼上。

  韩版中,夏恩主动逃离婚礼现场,留下男主孤身一人。

  

  原版中,七月要求家明逃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顺利离开”。

  

  似乎前者的改变不仅向女性意识靠拢,也让角色掌握了主动权。

  但实际上,这样的改变也让角色,变得彻底的平淡乏味。

  比起安生,七月要一个和睦的家庭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从小在严管教下长大。

  想要就装不要,不要就装听话,这就是七月的逻辑。

  她不会主动去争取,她待在原地已经习惯了。

  等家明回老家,等安生给自己让路,等父母26岁结婚,27岁生孩子……

  这是文章的图片

  20.jpg

  而她的筹码是道德的制高点,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和侍应生的形象。

  这也是安生在吵架时极力撕裂的,也是浴室撕裂场面中频繁出现的词——“装”

  

  所以,逃婚成全七月的一定是家明。

  这个看似被周冬雨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角色,变得立体起来。

  或许七月被管教后的扭扭捏捏,也是马思纯情感的呻吟,让她奉献了精准的表演。

  

  从这个意义上说,韩版对第二种人际关系的理解近乎失衡。

  而另一个大幅缩减的内容是“性”。

  在韩版中,具有女性化性感的元素变成了可爱少女的调味料

  比如浴缸边的马卡龙色内衣,少女脸和森林初吻等等。

  

  原版中似乎并没有提及女性气质,却隐约呈现出一条“女欲被扭曲”的道路。

  最明显的变化是韩版还保留了童年和成年两个洗澡场景。

  韩版中少女的乳房好奇心依旧朦胧而美丽。

  

  原版中,安生直言:“你长大了,让我看看你的胸”。

  在安生的出租屋里,发生了七月尿在便壶里的一幕。

  

  他们获得了一种微妙的紧张感,这是青春期审美之外的另一面。

  因不按常理出牌而危险,因无知而近乎淫秽,因抑郁而难免浑浑噩噩。

  但比较有意思的变化是,在几个争吵的场景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悖论。

  在电影中,男主无疑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工具人。

  但在七月与安生互相指责时,他们却保留了刺耳的“性关系”。

  比如“便宜”、“靠男人吃喝”、“没有男人爱你”

  

  这句直白的台词被韩版化作了一段伟大的友情告白:“除了我,世界上没有人真正爱你。”

  

  但如果延续影片前半段所隐含的女性成长,原版中刻薄的台词就会变得耐人寻味。

  朱莉从小就被教导女孩“要忍受不适”和“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

  

  当这种纪律与青春期发生碰撞时,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扭曲。

  因为年轻的欲望,而不仅仅是性。

  相反,它是竞争的欲望——争夺早熟的知识,争夺参与外部世界的机会。

  还有征服、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欲望。

  但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它只能在目光所及的性场域中被压抑和扭曲。

  让所有的言行都带有强烈的性意味。

  

  因此,影片中两个女孩为外部世界和自我膨胀而进行的斗争,被变形为为“男人”而进行的斗争。

  自我污名化或荡妇羞辱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糟糕的词。

  七月想表达对这段感情的焦虑时,她对家明说:“你这辈子会不会不愿意和女人上床。

  在浴室里和安生吵架的时候,她脱下自己的上衣,伸了伸内裤说:“家明喜欢土。” “

  

  所以,很多人会说,女性友情之间的较劲,简直令人讨厌,因为她们的舞台被挤压到只有“男人的大小”。

  只有这样,才能理顺这个故事的逻辑。

  为什么男主对他的存在感到疯狂,但他的脸却模糊了?事实上,他只是这套规则的象征。

  

  而历经千辛万苦的女性成长之路,恰好与青春不谋而合。

  它只有一条路,它只给你选择的时间。

  要么安定,要么动荡,两者兼而有之,一不小心,就会像七月一样死去。

  

  在两个版本中,导演都放大了一个时间节点“27岁”。

  主人公说到27岁就死了,这不是肉体的死,而是青春期的死。

  所以,青春片不好拍。

  

  多美啊 有多少积极的一面,就有多少危险的阴影。

  正如杨牧所写,“像20世纪的梨一样早熟脆弱”,没有比管教一个无辜少年更悲惨的打压了。

  过了青春期就等于死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只能在心里竖起一座小小的墓碑。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青春片总是特别让人揪心的原因。

  在《蓝色火焰》、《关于周莉莉的一切》、《坏小子的天空》等一系列作品中,连邪恶都是干净的,正是以必死的决心成长吞噬的决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

  

  它的终极表现形式与《物之悲》极为相似——因为短暂的生命极其灿烂,而瞬间的死亡又极其简单,因此美丽而耀眼。

  这样一来,虽然不能说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拍得有多好,但至少冲淡了感情层次复杂的血腥情节。

  对比韩版翻拍只有温暖和美好,青春也被简化了过滤枯燥乏味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