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大毕业,我放弃求职,成功上岸公务员!

  大家好,我是一名香港城市大学 21fall 某文科专业的留学生,整个求职季参加了 5 次公务员相关招聘考试,进面 3 次;若干次人才引进,进入复试 1 次。最终成功上岸某省公务员。

  一、考公缘起

  我已经预见到我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后可能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是不尽人意的,所以我就想到考公。因为考公大多数情况是不会看你的简历的,只看你考试的成绩,比较适合像我这种简历缺乏亮点的人。

  二、备考时间线

  我大概是在五月份的时候有考公务员的想法,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因为还有一些课程、毕设的后续工作还要完成,我了解到考公笔试的相关情况后,就开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地进行模块的学习。

  我先学习言语理解以及逻辑判断的这个两个模块,因为这两部分的成绩占比比较大,对于新人来说也是比较友好的,入门容易。我听花生十三的课,平时会用碎片化时间在粉笔 app 上刷题,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参加粉笔的模考,当然也是只做这两个模块的题(因为其他不会做)。七月份的时候我开始随便学学资料分析,听的公考齐麟的课程,比较适合入门。

  回内地隔离的时候也在备考

  系统学习之后,我仍然每个周参加粉笔模考,偶尔也会参加华图模考。模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 2 小时内的考试手感,整个做题的思路还是要以真题为准。

  十月份、十一月份,一些省份以及国考的公告就开始陆续发布,我开始变得焦虑,一方面自己的成绩不见很大的起色,另一方面同学大多有了确定的工作,自己还是 0 offer,不由得后悔秋招没有拿一个保底 offer,但这时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十二月到 2023 年的三月份,基本上所有的 2023 年度公务员考试都会在这期间举行,所以在这期间我一般就是考试前一个周开始做这场考试的历年的真题套题,一天做一套。因为有很多题目,我之前刷题的时候都做过,所以说成绩基本上会在 78-85 分之间。我知道,这个成绩是有很大的水分的。但是在备考的前一个周进行这样的练习也会培养我的考场的思维以及对时间的把握。

  到了 2023 年的三月份,成绩陆续发布,我有几个考试进了面试,我就开始准备面试。作为面试苦手,感觉面试最好笔试考完之后就开始准备。想追求更为稳妥的话,那就在在进行笔试学习的时候,和申论的部分一起准备。笔试成绩发布的时间和面试时间的间隔很短,速成很难。

  三、行测经验分享

  公务员笔试分为行测和申论,我在备考的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过于偏重行测,导致了我行测还行,申论过于瘸腿,无缘国考岗位。

  在后期准备面试的时候我也发现,如果申论较好的话,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加成。我的面试成绩也一般,可以说最后上岸全靠行测。我的申论经验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但是由于我确实没怎么学明白,这里就不误人子弟了。我主要想分享一下行测经验。

  我的行测备考思路是抓大,但是不能放小。虽然说学好三大块(言语、判断、资料)可以保证上 70,但是想要稳进面,数量和常识也不能放弃。公考竞争日趋激烈,目标要保 70+,冲击 80。

  不要盲目刷题,一定要进行复盘,知道自己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正确的思路是什么,有没有可以进行知识迁移的地方。

  做题后总结复盘

  我有一个专门的错题本,会贴一些我做错的题,有时候有一些想法也会写上。去外地考试的话,我只带着错题本,考前翻看。

  1常识

  从开始备考,常识就可以开始学习了。因为常识这个东西,包括一些省份事业编考试会考到的公基都是属于比较残酷的题型,它不像行测的其他模块更多注重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举一反三,遇到闻所未闻的题也可以做出来,而常识,如果你没有方面知识的储备,你是真的不会。

  我前期没有学常识,我做常识就是蒙,20 个题正确的差不多就是 25% 百分之十几的时候也有的。但是我学了之后,我的正确率就可以到达百分之 50、60,有的时候运气好会到 70%。这中间就差了好多分数,这可以让我从七十分上下就跃到 73、74。

  常识部分我推荐的老师是公考李卜。

  2 言语

  言语我看过花生十三,阿里木江,粉笔郭熙 100 题,这些我都还比较推荐。

  3 逻辑判断

  推荐花生十三的逻辑课。关于加强 / 削弱题型,有些真题真的很烂,遇到粉笔正确率极低的题不要过于纠结,看看就好,学习主流的思路即可。

  4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我感觉就是公式要烂熟于心,并且一定要细心细心,不能出现计算错误、看错题等让人无法接受的失误。

  前期用公考齐麟打基础,后期我学高照的超大杯,非常推荐。

  5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我是大后期才学的,也比较后悔,这一块也不能放弃。今年国考的数量据说很简单,但是我当时数量是一点没学,直接放弃,非常可惜。国考后,我学习了刘文超的系统课,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着重练习了一些简单的题型,比如和差倍比、溶液、工程问题等。我觉得数学一般的同学想要在数量方面追求效率,把握好自己熟悉的题型即可,争取 10 道题能对 5 道,15 道题能对 7 道。

  四、留学生的一些 tips

  现在留学生考公,也不是一个特别罕见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在考公路总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应届生的认定,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专业的认定。

  1 应届生认定

  一般来说,如果是 10 月左右到来年 2 月左右毕业,可以认定为当年应届生。比如我是 2022 年 10 月毕业,我报考的所有考试,都是作为 2023 年应届生参加的。我了解到有的专业可能是 2022 年 6 月、7 月毕业,有些地方就不能作为 2023 年应届生报考了。具体情况还是要看想要报考省份的具体公告。

  2 专业认定

  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大多数留学生的专业和国内的专业目录的名字是对不上的,但是很多时候报考单位要求一字不差,这就设置了一些阻碍。解决办法就是拿到学历认证后,立刻进行专业复核,将自己的专业认证变成 " 国内某专业(自己专业名字直译)"。如果可以直接变成 " 国内某专业 " 是最好不过,但很难。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专业后面带括号不影响报名。

  我当时提交了自己制作的与国内几所高校某专业的课程与自己留学课程的对比,还有一份情况说明,表示自己想要报考公务员,但是由于专业名称问题没办法报名,希望审核人员酌情考虑。

  3 特殊地区

  非京籍、非沪籍的留学生,当年应届是可以报考北京、上海的公务员的。但是要注意北京要满足境外学习 365 天,上海要满足境外学习 180 天,具体参考报考公告。

  五、个人建议

  我建议如果想要考公,还是应该参与秋招,拿一个保底 offer 的,这样让你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至于压力特别大。还有就是我上文强调过的,一定要重视申论的学习。

  总体来说,整个求职过程中我的心态还算比较平稳,但是也有绷不住的时候。回头看,我的备考过程也有不少瑕疵,但是总归结果还可以。希望有帮助到想要考公的留学生,祝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扫码填写评估表

  免费咨询选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