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携手育桃李 共谱教育新篇章

  □塔娜 赵丽萍

  ① 王天凤老师的高中化学课堂 智贤 摄

  ② 王卫林老师带领高三年级学生默写历史知识点 智贤 摄

  ③ 巴彦呼舒第一小学开展语文组教研交流会 王昊宇 摄

  ④ 在巴彦呼舒第二小学,赵军在为学生演示科学实验 赵丽萍 摄

  ⑤ 在巴彦呼舒第七小学,乌伊恒正带领学生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赵丽萍 摄

  ⑦ 陈慧敏正在指导巴七小学生绘画 赵丽萍 摄

  ⑥ 海淀教育基金会捐赠的图书 赵丽萍 摄

  初夏的校园,草木葱茏,花香四溢,处处流动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近一年来,科右中旗的教育教学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更体现在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方式、学习风气的新气象,而这一切的改变与一支队伍的到来息息相关——他们就是来自北京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

  26所支援学校,47名优秀骨干教师,组团来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右中旗,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精准发力,推动7所受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共同谱写科右中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好校长带动一所好学校

  走进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校门上的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几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7月,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李铁军带领两名教师远赴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开展3年的挂职帮扶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身为巴彦呼舒第三中学校长,李铁军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课堂发现,学校存在生源、师资与投入三个关键问题。于是,他牵头制定《巴三中五年发展规划》和《北京一零一中学帮扶巴三中三年行动计划》,让教育帮扶往深里做、往实里推进。

  “在投入上,我们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并引入北京的一些企业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与设施设备,捐资捐物超过100万元;在师资方面,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邀请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名师与巴三中老师共同上专题课,开通远程教育网等网上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在生源改善上,开设北京一零一中学实验班,采取线上课堂、名师授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李铁军话语中流露出对教育帮扶工作的满腔热情,对学生前途的深切关爱。

  跨越千里,倾力帮扶。李铁军将自身的管理经验带进受援学校,带领巴彦呼舒第三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心手相牵、融合共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受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京蒙手拉手,心连心。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的李长富,来到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校长,他最大希望就是争取把“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凭借20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李长富针对学校“三教”改革推进不够深入、德育创新深度不够等问题,带头从学校管理水平、机制制度建设、办学特色、学生成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坚持问题导向,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学校各方面呈现出崭新面貌。

  “按照中组部教育人才帮扶的目标与要求,我们帮扶的主要任务体现为四个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下一步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打造现代化、信息化、数据化的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李长富信心百倍地说。

  同样,作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帮扶团队的队长,东胜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高红霞带领25名帮扶教师,以“相互帮扶,深度融合”为工作目标,与受援学校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班级管理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同课异构、同屏互动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两地区之间的帮扶桥梁。

  留下“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巴彦呼舒第三中学的一节化学课堂上,王天凤正在引导学生们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们在王天凤深入浅出的教学中,走进了化学的世界。

  开展援教帮扶,能带给学生们什么?留给学校什么?是所有援教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从教27年,来自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援教老师王天凤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由于亲切和蔼、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王天凤老师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上课都早早到教室答疑解惑,她的讲课方式更容易接受,也能激发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陈婉玉说道。

  “巴三中已经有了一套‘三环导学’教学框架,我更多的是带着北京海淀区的教研理念融合到当前工作中,希望为巴三中的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天凤在“组团式”帮扶过程中感触颇多。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压力与挑战,10位援教老师的到来犹如及时雨,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输送到师生们的心田,增强了当地老师跟上时代脚步的信心。对此,巴彦呼舒第三中学的语文老师于慧颖深有感触:“所有的援教教师来到学校后,都在积极开展公开课,参加组内教研活动,传播前沿的教学理念,帮助当地老师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

  同样的故事也在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上演。

  来自北京大兴区职业第一学校的援教教师孙守双,他不但加强历史教学工作,同时助力学校教研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立了一项盟级课题,申报了五项自治区级课题,涵盖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党建工作以及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等,随着科研课题研究的深入,将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孙守双说。

  在2022级计算机专业的课堂上,来自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张维,频频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手把手”指导;在英语公开课上,来自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老师李雪莹带领学生沉浸式学习英语……11位帮扶教师按照“新职教法”要求,充分利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就业技能。

  在科右中旗的各所小学里,来自鄂尔多斯东胜区的帮扶团队拧成一股绳,倾尽所能、传道授业。

  许峰作为鄂尔多斯东胜区第十一小学副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在援教期间同时抓数学教学和教研两项工作,为巴彦呼舒第七小学乃至全旗的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理念为背景,我们开展了东胜区第十一小学和巴七小两校之间的同屏互动教研活动,最近在构建结构化特色教研体系,通过这个平台,老师们能够长期学习下去。”许峰说。

  在巴彦呼舒第二小学,一堂奇妙的科学课吸引学生的目光,来自东胜区第十二小学的赵军通过一瓶普通的水,上演着气压与水的较量;

  在巴彦呼舒第五小学毕业班的课堂上,来自东胜区第四小学的张绪良正在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们身心放松;

  在巴彦呼舒第四小学的会议室里,来自东胜区第十二小学的孔伶俐正在分享语文教研;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7名骨干教师肩负着筑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他们与本地教师结对成长,传理念、帮业务、带路子,为受援地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截至目前,通过教育帮扶人才“十百千万”工程,结对帮带培养教师350名,建立盟级名师工作室13个、校级名师工作室4个,累计听课109次、评课68次。

  同心书写教育事业新篇章

  海淀教育基金会发起草原上的爱心书屋公益项目,定向为巴彦呼舒第三中学捐赠图书;

  大力推进教学能力比赛和班主任风采大赛,加大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鄂尔多斯援教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系列观摩示范课和专题微讲座活动,与当地教师深入交流学习;

  ……

  随着帮扶资源的汇聚、帮扶力度的加大,科右中旗教育事业呈现新面貌、新气象。

  “我们有幸分配到5位鄂尔多斯援教教师,我们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积极发挥援教教师的能动性,为我校发展献计献策,现在在援教教师的带领下,我校的各教研组工作渐入佳境。”巴彦呼舒第七小学副校长吉靖静感慨。

  为了让先进办学理念和优秀管理经验植入学校和管理全过程,巴彦呼舒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周显军与挂职校长李铁军紧密配合,让教育帮扶工作在学校迸发出强劲动力。

  “根据‘科教兴旗’发展战略,在中组部‘组团式’教育帮扶下,帮扶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在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网络课堂、名师引领上,为我校搭建了快捷有效的平台,让我校在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周显军说道。

  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帮扶工作提供支持,努力让前沿理念、创新思想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

  “一年来,‘组团式’帮扶团队深入调研,找准定位,统合力量,不务虚功,用心用情,引领和提升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党支部书记包布和说。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种子正在科右中旗扎根成长,开花结果。科右中旗充分利用“组团式”帮扶团队资源及帮扶团队后方资源,培养学校管理后备人才、专任教师队伍人才,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辐射带动全旗范围内学校整体发展。

  “相信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互派教师、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科右中旗定能乘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东风,打造出一批优质学校,培养一批精英教师,让更多学生享受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旗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右中旗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康连义说。

  来源:《兴安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