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那个画阿诗玛的“老顽童”走了

  

  6月13日,黄永玉先生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发布通告,其父黄永玉先生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离去,尊重黄永玉先生本人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黄永玉先生及家人所聘法律顾问陈汉发表的声明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就是黄永玉先生,画出了“阿诗玛”

  套色版画《阿诗玛像》,是黄永玉的成名作品,是他艺术生涯的主要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上世纪社会大众比较熟知、知名度最高的美术作品。

  “阿诗玛”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撒尼族口头流传的一部叙事长诗。诗中,阿诗玛是位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农家姑娘,被有财有势的热布巴拉强行抢婚。勇敢的哥哥阿黑与热布巴拉家斗智比武,终于救出妹妹。可热布巴拉又祈求崖神放水淹死回程的兄妹俩。最终,阿诗玛被水冲走了,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挺立在石林深处。撒尼人怀恋她,叫唤她的名字,山谷里就传来她的回声。

  然而,在很长的岁月里,“阿诗玛”却没有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直到遇到了黄永玉先生。

  

  《阿诗玛像》

  1954年,正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和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木刻技术的黄永玉,受外文局邀请为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木刻插画,由此迎来了即将改变他艺术生涯的重要历史机遇。

  1955年,32岁的黄永玉只身来到云南,在路南县额勺依(今石林县额冲衣村)生活了两个月,与当地的彝族撒尼人同吃同住,体验生活,与村中的青年成了好友。在这次调查采风期间,黄永玉认识了娴雅美丽的彝族撒尼姑娘“普兹苇”,并邀请她做阿诗玛的原型人物模特儿。

  

  《吹口琴》描绘了阿诗玛吹奏口琴的形象

  1956年,经过体验生活、调查采风后,黄永玉围绕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精心创作出了的套色木刻版画《阿诗玛》,这套版画作品为10副一组,包括《阿诗玛像》《吹口弦》《织布》《射箭》《公房》《打虎》《阿诗玛在牢中》《她被水冲走了》等,整套作品线条细腻,色彩纯度高,民族特色浓郁,富有温暖的生活情趣和清秀的格调,生动地刻画出了叙事长诗《阿诗玛》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1956年10月22日,这套木刻版画《阿诗玛》首次在“全国第二届版画展”中展出,迅速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被各类美术刊物争相转载宣传。

  

  《射箭》

  1956年11月15日,这套木刻版画中的《吹口弦》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首次刊登在全国性版画期刊《美术》(十一月号)的封面上。1957年1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初版全套《〈阿诗玛〉插画》组画。当月,朝花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全套《黄永玉〈阿诗玛〉插画》组画。同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有黄永玉木刻版画《阿诗玛》插画的英文版叙事长诗《阿诗玛》,又相继被译为法、德、日、俄、泰、捷克、朝鲜、印地等30余种语言出版,在海外引起关注。同年,在黄永玉出版的插图集《阿诗玛》里,著名作家沈从文用隶书为该书题签“阿诗玛”三字。

  这套版画《阿诗玛》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后来也成为电影、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改编《阿诗玛》必须参考的蓝本。

  

  黄永玉先生曾经在2009年11月写道:“那是一生难忘的美丽段落,知道人到今天还有刀耕火种的日子。许多男孩,许多女孩子,因为不知道外头的世界、没有比较,不明白什么叫做不幸和疼苦。阿诗玛的模特叫做普支委,听说她已经去世了。所有过去的年少朋友包括自己在内都老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留下的这些痕迹今天能看到,已经很不容易了。”

  黄永玉先生

  一路走好!

  来源:云报客户端、央视新闻、 CCTV4、 美术报北京频道、石林生活

  原标题:《痛别!那个画阿诗玛的“老顽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