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知识: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

  1.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新中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长期的战乱,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新中国建立前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解放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的工作。

  

  2.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

  (1)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毛泽东于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重要项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根据一五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