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在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一,为何在唐初名将中家喻户晓,传说最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名将辈出的时代,当时出了一大批纵横沙场的将星,为开创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些名将的传说在民间源源流传,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他们的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评书、话本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文华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名将中秦琼是名气最大的人之一,他在各种艺术载体中高密度出场,成为绿林小说的代表性角色,受到民间百姓的广泛追捧。然而历史上的秦琼却与他在民间的声望反差极大,他并没有小说中讲的那么杰出,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中排名倒数第一,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秦琼会成为形象反差如此巨大大的历史人物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历史爱好者群体中争论不休,也得出了各种众说纷纭的结论。有的认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不佳,并没有积极参与攻打玄武门和剿灭李建成、李元吉党羽,所以不受李世民信任,才在凌烟阁排名中倒数第一。也有人说是因为秦琼多次改换阵营,从最早的张须陀、李密,到后来的王世充、李世民,这么频繁的更换主子,使人觉得他不可靠,所以没有办法全力托付信任。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存在。
实际上秦琼虽然有着多次转换阵营的行为,但并不受李世民排斥。李世民带兵打仗身边总是有两个人轮换着出任护卫的责任,这就是秦琼和尉迟恭。他们两人在冲锋陷阵方面特别厉害,所以受李世民器重,成为最为信重的将领之一。但是在功绩上,秦琼与尉迟恭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主要在于两个时期的表现不同。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琼的地位和尉迟恭差不多。但尉迟恭有多次救驾的表现,所以被李世民高看一眼。这种事情是没法人为控制的,尉迟恭能遇到这种机会,既是运气,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而秦琼虽然在冲锋陷阵中功劳不小,进场斩杀敌方大将,但在封建社会而言还是比不上救驾大功。况且尉迟恭不只是一次救了李世民,多次下来差距就拉开了。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琼只是带领军队堵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并没有冲锋在一线。而尉迟恭则从头到尾参与了这次政变的策划和实施,尤其是作为第一个提出发动政变的将领,尉迟恭的功劳远大于秦琼。再加上秦琼在加入李唐阵营之前改换门庭太多,在将领中有负面声誉,所以凌烟阁排名时就比较吃亏了。而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秦琼的表现就很少了。
从历史典籍来看,秦琼的功劳大多数集中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登基之后,秦琼因为身体原因远离军队,表现的机会不多。这方面尉迟恭比他要好得多,因为身体好,所以还活跃在战争一线,得到了不少功劳。从程咬金的历史排名就可以看出,贞观年间功劳在凌烟阁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他本是跟着秦琼加入起义军的,秦琼多次改换门庭,程咬金都主动跟随。但在凌烟阁排名时,程咬金却在秦琼之上,这就是源于他在贞观年间的大功。程咬金寿命长,不但在贞观时期有大功,甚至在永徽初年还活跃在一线,自然有着更好的评价。
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秦琼在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一,既是历史机遇的运气使然,也是与他过早离开军队一线岗位有关。他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身上的伤势很严重,在进入中年后身体每况愈下,也就不得不退出作战的一线。虽然尉迟恭与程咬金的情况与他相似,但他们身体还好,并没有退出军队一线,所以有更多的机会立下大功。综合从史书记载的各方面看,李世民将秦琼放在凌烟阁最后一名,并不存在打压的问题,而是比较中肯的历史排名。毕竟秦琼作为多次改换门庭的降将,能上榜就不错了,想当第一那得看李世民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秦琼作为凌烟阁倒数第一是中肯的评价,为什么在民间的名声远超凌烟阁其他大臣呢?出现这种情况,秦琼应该感谢中国的两部古典名著,分别是《西游记》和《水浒传》。先说《西游记》,这部名著中秦琼在泾河龙王下雨的情节中有过出场,与尉迟恭搭档形成门神的传说,这让他的民间地位大幅度提高。中国的门神文华是从唐末开始演变的,在中唐之前并没有形成体系,一般就是在桃木板上雕刻神荼郁垒的名字,然后挂在门口。此时老百姓还没将秦琼和尉迟恭当作门神,在民间威望也没有提升。
到了晚唐开始,人们将钟馗的图像画在纸上,挂在后门以辟邪防鬼,门神文化开始了第一次演变。随着这种演变,门神的图像逐渐出现在前门,于是一张图就不够用了。古代宅院的后门大多是单开门的形式,挂一张图还能满足需求。前门是脸面,即便是小门小户也是双开门的,一张图怎么挂?于是老百姓就想着按照神荼郁垒的方式,左右各挂一张,然后就出现了和合二仙、刘海与善财童子等门神。秦琼和尉迟恭曾经作为李世民的护卫将军,被人提到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他们也就成为了门神的候选图像之一。
秦琼和尉迟恭成为门神是在宋元时期,但发扬光大是在明朝。尤其是《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全国上下都有样学样,将其作为首选门神之一。有了《西游记》的舆论环境背书,秦琼的声望也就水涨船高,很快受到了民间老百姓的追捧。于是秦琼在老百姓心里就超越了原来在历史上的形象,而是以《西游记》的形象为主。古代百姓的文化程度很低,读书的是极少部分,大多数是文盲。他们得到文华的传承,全靠各种文化产品,比如小说、戏剧、评书、话本等消遣作品。长期以往,他们以文华作品中秦琼的形象,替代了历史中的形象。
秦琼在民间的第二次威望提升,主要是发生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是清朝文华的巅峰,出现了大量的小说改编的评书作品,尤其是以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为著名。其中《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绿林小说的鼻祖,受到了大量评书艺人的追捧和仿写,出现了不少同人续集作品。在对《水浒传》的改写中,以山东的评书艺人最为热衷,这也使得山东快书艺术在清朝蓬勃发展起来。山东艺人宣传自己的英雄人物,如果总是搞《水浒传》,那显得太吃祖宗饭,所以他们选择了秦琼作为第二创作对象。
山东艺人们选择秦琼是很有道理,也符合他们想宣传本地英雄的需求。秦琼活跃在隋唐乱世,是农民起义活跃的时期,这个历史背景符合《水浒传》中对绿林小说的定义。他和水浒英雄一样是山东人,这让山东艺人和百姓都能广泛接受。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在北周的朝廷当官,这个出身是很有噱头的。可以说山东艺人对秦琼的再创作,基本上是按照《水浒传》的套路进行,融合了部分隋唐时期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隋唐评书文化。这个文化后来发展成了清朝著名小说《说唐全传》,再后来又出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
随着山东快书艺人在大江南北的游走传唱,《说唐全传》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秦琼的英雄形象就得到了光辉的发展。后来与《说唐全传》相似的,《兴唐传》、《隋唐演义》等作品流行,更加让秦琼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秦琼因为有着门神文化打底,老百姓更加容易接受,将其作为神话般的英雄。于是从清中期过后,秦琼的风头远远盖过了尉迟恭,更是超越了几乎所有的凌烟阁功臣,成为最被民间百姓所接受的隋唐名将。随着秦琼的家喻户晓,山东快书也因为这个题材一战成名,成为评书类艺术的典范之一。
总的说来,秦琼在民间声望的升高,是小说、评书等民间艺术文化蓬勃兴旺发展的结果。他的民间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巨大反差,是老百姓对评书故事推崇而带来的,并不是他个人做出了多大的历史贡献。就历史功绩而言,他排在凌烟阁倒数第一是实至名归的,并没有贬低。而艺术作品中的秦琼是高度虚构的,与历史上的形象关联度很有限,所以才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老百姓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时候,对于各种文化作品的接纳度是很高的,也是无法分辨其真伪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