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满分第一人,十年后的他因为这件事再次火了!
2001年7月,全国高考的第一场考试时间已然过半,但在南京某个考场的角落里,一名叫做蒋昕捷的考生却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注意。这名男生并没有做出什么违规动作,仅仅只是在写语文考试的最后一个大题-作文。而最让监考老师诧异的是,蒋昕捷写作用的方式是文言文,文章的标题叫做“赤兔之死”。这是一道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是对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
刚接到卷子时,蒋昕捷习惯性地先瞄了一眼作文题,起初并没有让他产生特别的感觉。于是先做前面的,其中的阅读理解是道图文题,上面画了匹很大的马,下面的文字提到了赤兔马,蒋的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有了灵感。
对于5岁就迷上电视讲解《三国演义》,小学就读过很多遍书籍,连打游戏都喜欢“三国”题材的蒋昕捷,早就琢磨过赤兔马的下落,他根据赤兔马先后跟随吕布、关羽,后病死在马忠之手的情节,杜撰了赤兔马为忠义诚信的关羽殉主的故事,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立意深远。监考老师路过仅仅一眼,就再也没能移开眼睛。为了看完这篇文章,监考老师时不时就装作不经意溜达过去看看这篇文章写到了多少?蒋昕捷在写作文的同时,也看到了老师的反常行为,然而他却并没有分心,反而将老师视为自己的读者,写起来更有信心了,就这样在监考老师的注视下,这篇神作就这样诞生了。
高考结束,蒋昕捷准备跟朋友们一起去泰山旅游。临走前,她和妈妈说,我写了一篇很牛的作文,这两天你要买报,报纸肯定有我的那篇,。虽然妈妈将信将疑,但还是点头答应了。几天后,高考阅卷还没结束,蒋新杰的妈妈就听说当地的一所大学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极为特别的作文,正在寻找作者。蒋母立刻意识到他们找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儿子。果然,没多久,那篇名为赤兔之死的高考作文就登上了当地的报纸。但此时的蒋昕捷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填报的志愿是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而他的分数不够,落榜了。可是在学校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刻拍板决定要将蒋昕捷破格录取。蒋昕捷这才振作起来,但是却选择了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的新闻学。此后,许多人都试图模仿蒋昕捷的文章,甚至连甲骨文写作的都有,但至今没有人超过赤兔之死,就在他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又火了起来。
2010年3月,已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蒋昕捷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则关于地沟油流入餐饮行业的调查报道,让很多中国人下意识地改变了餐桌上的饮食习惯。
2010年3月17日,蒋昕捷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围剿地沟油》一文,文中这样写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他们每天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而在报道见报第二天,何东平教授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自己曾提及“全国每年有200万吨到300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2010年3月24日,蒋昕捷在《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一文中,对此事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讨论地沟油科学检测的难题和解决地沟油问题的出路,本无意于渲染地沟油的总量和毒性。一篇科普报道得到如此关注,皆因其背后存在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即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看看这一周以来各地媒体的报道吧:在西安,正在熬炼废弃油的连锁火锅店被突击检查的药监部门现场查获;在济南,电视台记者跟拍到不法商贩打捞地沟油的画面;在深圳,荔枝林里隐匿的无证养猪场还在偷炼贩卖潲水油;在武汉,地沟油的回收和贩卖已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大酒店每年以数万元出卖收购权……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实难道还不够有力,还需要在那个冰冷的数字上纠缠吗?”
在这篇关于地沟油的文章出来后,学术界和政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舆论一片哗然,在关系到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上,里面揭露的真相触目惊心,最后不管是教授有没有改口,事实是因为蒋昕捷的这篇文章,让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地沟油的查处力度,政府迅速出台了相关文件,这给大众带来的是对地沟油的重新认知,更好的投身到监督食品安全中来。
而在此事件上,蒋昕捷选取与民生密切有关的文题,挖掘其中黑幕,进行理性思考,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良心和求实精神等作为一名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所作报道引起了人民和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为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事后,有人评论:这是我见过的最有出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蒋昕捷不是过眼云烟的又一个应试胜者,他,让优秀成为了一种习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