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研究生”刘文励:老师这样对我,让我懂得怎么教学生

  “我很平静,但其实内心非常高兴。”说起45年前被录取为研究生,刘文励教授说,因为“能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刘文励教授1978年10月开始在同济医学院(前身为武汉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恢复高考招生后的首届研究生,后来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主任医师。

  1978年,与刘文励同届研究生仅1万余人。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

  

  刘文励教授。记者李永刚 摄

  基层工作8年考研,最重要的是踏实

  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之前,刘文励已在基层从事医学工作8年。得到招生消息,他没有犹豫,直接开始备考。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三个多月后,他进入复试。

  谈及为何仍想继续求学,他说,学识更多,做的贡献更大。他想努力,想奉献,“其他的我都说不上来”。

  “老师可能看我回答比较诚实,问题思考全面,在三个人里选两位,其中就有我。”刘文励回忆说。

  刘文励的老师是邵丙扬教授,1942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刘文励描述老师:严谨、不图名、很有学问。老师为了磨练刘文励的科研能力,给他布置了“胃切除术后的贫血”的研究考题。刘文励便去病案室翻阅了一千多位病患的病历,随访其中500多位,还给30多位病人做了胃液分析。

  回想自己当研究生求学,刘文励说,“最重要的是踏实”。现在的研究生教学有便捷的网络来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但当时主要依靠图书馆。

  

  刘文励在家中查阅文献资料。记者李永刚 摄

  老师是师德模范,他也桃李满天下

  刘文励的师母冯克燕教授已经98岁高龄。在拜访师母时,刘文励一边介绍自己当初的各种证书,一边感慨老师是“师德模范”。他说,“邵丙扬教授编了《中华内科学》三本教材,七百多万字,校对无数遍”。

  “老师改我的论文,每个字都改,每个标点符号、每句话都要科学规范。”刘文励说,“我的老师这样对我,这是我作为学生最大的收益,让我懂得怎么教学生,我也是一个字一个字改我学生的论文。”

  刘文励回忆,“邵丙扬教授讲大课能做到脱稿一字不漏,没有重复,所以我后来在给学生讲大课的时候,也是全部脱稿。”

  1995年,刘文励有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1999年开始带博士生,直到他65岁退休时,刘文励一共培养了21位硕士和博士生,不少现在已经成为主任医师,为中国内科学的科研以及临床实践做出贡献。

  走在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室病房宣传墙边,一整面墙贴着医护的肖像照,刘文励神情自豪边指边介绍,“这个是我的学生”“这个也是”。

  

  刘文励的研究生毕业文凭。记者李永刚 摄

  

  刘文励的硕士学位证书。记者李永刚 摄

  退休后返聘,他依然在医疗一线做贡献

  到现在,刘文励退休返聘已十几年,但他精神矍铄,依然在门诊为病患服务、在教学一线授课。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刘文励带着十几位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查房,为学生们进行现场讲解。

  坐诊时,刘文励教授俯下身,边按病患的脚踝,边问“疼不疼?”。遇到紧张求医的患者,他会耐心安抚“别慌”。一位恩施巴东的患者,6年前做了全胃切除术,现重度贫血,刘教授为他开了维生素B12,七分钱一支。他说,如果是淋巴瘤或者其他部位有异常,血液指标不是这样的情况,“多年经验来判断是典型营养不良贫血,不需要过度检查,两周后贫血会明显好转”。

  刘文励认为,医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对病患才最有利。在医风医德方面,他用行为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诊断时如何为病人着想,检查时如何尽量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他说,“做医生,要先做人。”

  现任同济血液科的护士长万滢告诉记者,自己刚入行还是一个小护士,当时的刘文励已经是大内科的主任,“他很耐心地改我的论文,鼓励我把临床实践做总结去发文章”。

  返聘后,刘文励还有一个学术事务,担任《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辑部主任。“每篇文章我都会把关,看内容有没有意义、方法是否科学,然后去指导他们做一改二改甚至四改,就这样来回去提高投稿者的学术写作能力。”刘文励向记者解释自己的任务。

  刘文励坦言为了办好杂志,晚上几乎很少看电视,他打趣道:“我只看过《扫黑风暴》,电视剧《狂飙》都没看过。”

  “估计明年再工作一年,每周给十几位医学生带教临床实习,还能再带200个本科生。”刘文励说,眼睛不行了,年轻人要来接班。

  (九派新闻记者徐鸣 王卓 邵骁歆卓 雯青 实习记者李秋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