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九地媒体南充行丨聆听南充好故事 传播南充好声音

  6月18日至7月9日,由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共同组织发起,九地十家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共同开展了“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

  7月1日至2日,采访组一行30余人走进南充,用笔和镜头记录南充故事、传播南充声音。

  《南充日报》版面聚焦

  

  《南充日报》03版

  稿件展示

  川渝九地媒体南充行——

  聆听南充好故事 传播南充好声音

  川北重镇南充,一个因水而兴的城市。7月1日至2日,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组一行30余人走进南充,用笔和镜头记录南充故事、传播南充声音。

  

  阆中古城。

  清风徐徐来,古城醋飘香。7月1日上午,采访组走进阆中市保宁醋文化博览园,见识到了国家级非遗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的独特魅力,了解了人工翻醅、现场淋醋等工序。下午,采访组一行走进阆中古城,用脚步丈量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阆中古城,厚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文化气息四处漫溢,进入其中令人流连忘返!”遂宁传媒全媒体记者杨柳如此感慨。

  

  相如故城。

  7月2日,采访组一行走进赋圣故里、浪漫蓬安,俯瞰嘉陵江最柔美身段、聆听千古绝唱《凤求凰》婉转悠扬。沿青石板路,穿过文明门,步入相如故城,采访组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汉赋文化之旅。下午,采访组一行跨过嘉陵江,来到与相如故城隔江相望的周子古镇,了解嘉陵江上最后的古镇码头。

  “南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自然生态优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运作机制。目前南充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以嘉陵江文化旅游度假为核心打造世界江河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建设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实现保护一条江、提升一座城、发展一产业、造福一方人。”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徐肯说。

  

  在阆中市王皮影博物馆,采访组一行听非遗传承人王彪介绍川北王皮影。

  据了解,今年3月,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四川省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阿坝州,以及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正式成立“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6月19日,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指导,绵阳日报社发起,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德阳日报社、绵阳市广播电视台、遂宁传媒集团、广元日报社、南充日报社、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重庆市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参与的“行进涪江·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从阿坝州松潘县正式出征,行经中国科技城绵阳市、素有“旌城”之称的德阳市、“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广元市,并于7月1日走进南充市。

  

  在相如故城,采访组一行参观玉环书院。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采访组还将继续沿江而下,用行进式报道方式,前往遂宁、重庆铜梁、重庆潼南、重庆合川等地进行调研采访,从经济、社会、文旅等方面,唱响川渝九地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好声音。

  PART 01

  游古城阆中——

  触摸千年文脉 领略古城新韵

  “这里有千年的历史、千年的美景、千年的味道!”7月1日,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组走进阆中市,这座千年古城让绵报融媒记者蒋浩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诗圣杜甫一句“天下稀”,高度概括了阆中之美。近年来,阆中市发挥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做精“春节发源地,阆中天下稀”旅游品牌,打造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

  一座古城

  传承千年历史文脉

  一走进阆中古城,采访组成员仿佛从现代穿越回千年之前: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透露出沧桑的年代感。

  

  阆中白塔与古城隔江相望。

  阆中山水格局独特,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古城风貌独具一格,建筑布局以中天楼为轴心,次第展开、状若棋盘,百条街巷,古韵悠长,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两平方公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古城,名不虚传!这座山灵水秀的古城曾吸引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居住,留下大量文物古迹。本次收获良多,不枉此行。”绵报融媒记者蒋浩说。

  

  阆中古城中天楼。

  近年来,阆中市积极打造文旅特色IP,持续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做精“春节发源地·阆中天下稀”旅游品牌等。202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9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2亿元。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数百家知名5A级景区热度排名,阆中位列第九;在四川5A级景区热度排名中,阆中古城跃居第一。

  下一步,阆中市将狠抓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深入实施城市旅游提升等系列工程,强化“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多态融合”思路,通过宣传营销、资源整合、业态提升、品牌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一台好戏

  展现百花齐放本土文化

  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南津关古镇,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

  1日晚,南津关古镇灯火璀璨,鼓乐齐鸣。采访组一行共同观看了大型移动实景节目《蜀道盛世》,领略古蜀道上的风云变幻和民俗风情。

  一开场,伴随着雷鸣般的号鼓声,《蜀道盛世》大美画卷缓缓铺开,蜀道的奇丽惊险之景跃然眼前。随后,“蜀味市井”“蜀道咏叹”“戏影千年”“川剧变脸”等13个节目接连上演,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新颖的节目表演形式、别致的演出风格、绚丽震撼的灯光,给采访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津关古镇实景节目。

  “整台演出以南津关古镇、嘉陵江为舞台,营造出亦梦亦幻、大气唯美的场景。一步一景、亦歌亦舞,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川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真说。

  《蜀道盛世》是阆中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阆中积极做好传承文章,组织本土专家学者成立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挖掘巴渝文化、天文文化、春节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等众多本土文化,并逐一寻根溯源、系统归纳、整理编撰,构建起以春节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的地方文化体系,并形成众多研究成果,积极推动古蜀道、春节文化申遗工作。

  与此同时,阆中市以品牌创建为文旅融合的突破口,依托独特的春节文化,以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全省文旅大会、阆中汉服纪等重大文旅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PART 02

  循着醋香,采访组来到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

  在千年古城 品千年名醋

  “来了阆中不喝醋,等于跑了冤枉路。”7月1日上午,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组一走进阆中,便感受到扑鼻而来的醋香。醋,既是阆中的特色产品,更是阆中的文化符号。

  循着醋香,采访组来到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只见园林化的厂区古色古香、环境清幽。在第二包装车间,随着两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全速运转,一瓶瓶传统包装的保宁醋鱼贯而出,被4台机械手码垛机合拢成箱,将被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制曲、蒸头、发酵、下醋……走进保宁醋博物馆,酿醋的各个环节用图片、壁画、雕塑等方式一一展现。馆内还摆放着传统制曲常用的器材,如料斗、簸箕、背篓、石碾,以及存放药材的瓷瓶等。

  “‘保宁’牌保宁醋始于唐长兴元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因阆中古称保宁府而得名。”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采访组一行介绍了保宁醋的历史和古法酿醋工艺。保宁醋以麸皮为主要原料,以名贵中药材制曲,取观音寺莹洁甘冽、沸而无沉的唐代古“松华井”水精酿而成。保宁醋酿造技艺主要分为制曲、蒸头、发酵、淋醋、熬醋、陈醋6大部分、42道工序。

  “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是名醋中唯一的药膳食醋和四川麸醋的鼻祖。历经千年,保宁醋酿造工艺得到传承和创新。能在阆中这座千年古城里了解千年名醋,我感到非常幸运。”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姜国春说。

  

  阆中保宁醋博物馆。

  “家人做饭都要用到醋,我也很喜欢醋。之前对保宁醋不太了解,今天了解了保宁醋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传统酿造工艺,印象深刻!”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大林说。

  近年来,阆中市加大对“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保宁醋公司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立国内最大的醋坛子——万吨固态发酵车间,建设了中国目前最大的醋历史博物馆——保宁醋博物馆,还修建了古色古香的保宁醋手工老作坊和星级醋文化产业园。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承千年的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成功入选。

  PART 03

  在浪漫蓬安——

  《凤求凰》荡气回肠

  《爱莲说》声声入耳

  赋圣故里,浪漫蓬安。7月2日,川 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组走进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蓬安县,在相如故城、周子古镇开展集中采访活动。

  

  相如故城。

  蓬安古称相如县,是赋圣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位于锦屏镇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如故城,历史上曾是相如县县治。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乘着文旅融合的强劲东风,重焕昔日风采,成为了嘉陵江流域人们寻根溯源、传承相如文化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当天,采访组一行沿着青石板路,穿过文明门,步入相如故城,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汉赋文化之旅。

  故城内,入眼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粗壮的树干、精美的建筑雕纹、古代文物展品,无不诉说着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相如县衙、玉环书院、长卿祠等地,采访组一行了解了司马相如的故事,参观了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洗笔池、舞剑台、相如柏等景点,感受这里的繁华旧事。

  

  相如县衙。

  为保护开发相如故城,从2018年开始,蓬安县将修缮相如故城列为全县“1号工程”,以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开发利用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精心保护古建筑群,匠心打磨相如故宅、长卿祠等20余处文物古迹。2021年4月30日,历时3年多修复与重建的相如故城,在司马相如诞辰2200周年之际正式开城迎客。今年3月,相如故城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蓬安在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绵阳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志娟说。

  

  周子古镇。

  与相如故城隔江相望的周子古镇,一面紧临嘉陵江,三面环依龙角山,像青龙一样逶迤而上,有长约1000米的百年古街,有千余间古建筑及遗址遗迹,是嘉陵江上最后的古镇码头。

  周子古镇原名舟口镇。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仰慕司马相如盛名,溯江而上,寻访相如遗迹。他一路餐风露宿,到舟口镇后便安顿身心,开坛讲学,并留下名传后世的《爱莲说》。舟口镇也因此更名为周子古镇。

  在周子古镇,可聆听嘉陵江船工号子、婚嫁歌,可欣赏水龙舞、蚌舞、嘉陵江龙舟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活动。

  

  “百牛渡江”生态奇观。

  “蓬安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相如故城气势宏伟,周子古镇古韵浓郁,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合川融媒体中心记者唐杰说。

  当前,蓬安正以“一江(嘉陵江)、一城(相如故城)、一人(司马相如)”为核心,整合串联景区景点,包装推出以嘉陵江蓬安段为核心区域,彰显“山野情趣、自然之美”的生态游;以相如故城、周子古镇为核心区域,彰显“历史底蕴、人文之美”的古城游;以百牛渡江景区、红豆村为核心区域,彰显“风土风俗、乡愁之美”的乡村游,着力规划烙有蓬安印记的旅游线路,鼓励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形成精品景点组团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

  文旅怎么融合?

  我在南充找到精彩答案

  ——专访绵阳日报社党组成员、副社长李永斌

  

  李永斌

  绵阳日报社党组成员

  副社长

  7月1日,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组一行走进南充。本报记者专访了本次活动发起单位——绵阳日报社的党组成员、副社长李永斌。

  记者:绵阳日报社作为本次活动的牵头方,请您谈谈活动的意义及影响。

  李永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宣传。这次大型采访调研,就是要讲好川渝九地的魅力生态故事、多彩人文故事、高质量发展故事,为九地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活动开展以来,九地十家媒体已经发稿600余条,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出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预计整个采访结束,发稿将超过1000条,超出我们的预料。

  记者:请谈谈对南充文旅融合发展的所观所感。

  李永斌:南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采访中,我发现南充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比如,实景剧《蜀道盛世》,让游客有穿越历史之感,实地体验的效果很好。各地都在搞文旅融合,关键在于怎么融?在有些地方,文化这个“魂”与旅游这个“体”结合得不到位,商业化淹没了文化的精髓。我感觉,南充做到了“灵魂”与“身体”的合二为一。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如何发挥媒体优势,在资源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共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贡献力量?

  李永斌:绵阳与南充的发展面临共同机遇,绵阳媒体和南充媒体的发展同样面临共同机遇。两家媒体携手合作,有两大好处。第一,提升媒体影响力。以这次联合采访为例,我们采写的新闻报道在九地媒体同步推出,可谓“一个报道,九地刊发”,扩大了“朋友圈”,提升了关注度,对每个媒体的影响力都是一次大提升。第二,提升媒体竞争力。九地媒体各有所长,大家携手合作,可以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同时,思维的碰撞、资源的互换,还有可能做一些新项目,开辟出“新赛道”。九地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了,就能够讲好“高质量发展故事”,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媒体力量”。

  原标题:《川渝九地媒体南充行丨聆听南充好故事 传播南充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