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疾病的10个误解,你有吗?

  心理疾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和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发性疾病一样,日益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然而心理疾病患者却遭受到比慢性病患者严重得多的误解,事实上,绝大多数心理疾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误解1

  心理疾病大多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环境不好、性格不良、竞争激烈或者受刺激后产生。

  以抑郁症为例,尽管心理刺激可加重或诱发某些心理疾病,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60%以上的抑郁症属于生物性疾病,疾病本身起因是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

  误解2

  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心理的,后者是生物的。

  研究表明,许多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生物性疾病。心理疾病什么人都可能得。聪明人和成功人士可以患心脏病、高血压,也同样可以得心理疾病。有些心理疾病,精英更容易得,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也不能幸免。

  误解3

  抑郁症都是以心情抑郁为主要表现。

  抑郁症除了心情不好外,可以表现为疲乏无力、丧失兴趣、食欲不振、体重改变;也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如头晕头痛、腰酸腿痛;一般都伴有动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可以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

  误解4

  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

  国际公认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应该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多数心理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有病理学的改变,因此药物治疗非常重要,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

  误解5

  心理疾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终身不愈。

  心理疾病给人的印象是反复发作,迁延一生。其实,这只是极少数,而且通常的原因是早期没有及时治疗,因此一定要及时尽早干预。

  误解6

  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都有很强的副作用,人服用后会变傻。

  这是由于人们对精神科药物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早期的精神药物,副作用大,服后目光呆滞、肢体僵硬,给人们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但是,近20年来,精神药物发展变化非常迅速,药物的疗效提高,而副作用大大减轻。

  误解7

  心理疾病可以不治自愈,所以不必治疗。

  有些心理疾病,比如部分抑郁症确实可以不治自愈,但是,患者通常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痛苦挣扎,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失眠、压抑、丧失自信和尊严、甚至自杀的危险。

  和大多数心理疾病一样,抑郁症是致残性疾病,尽管一般是可逆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动缓解。但是,抑郁症患者在这段时间里丧失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机遇是无法补偿的。

  抑郁症90%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但是95%的抑郁症没有去看病。

  误解8

  心理疾病早治、晚治都一样。

  不对,心理疾病和任何疾病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的延迟只会造成反复发作、慢性化和精神残疾。

  误解9

  只有精神病人才会看精神科医生。

  人们对看精神科有顾虑,觉得看精神科医生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其实到精神科就诊的患者各种各样,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发育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等等。

  误解 10

  治疗心理疾病,不用吃药也能好。

  很多人觉得心理疾病根本不需要去医院治疗,更别谈服药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心理疾病如果不接受药物治疗的话,病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或者反复发作。早发现,早治疗,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郭小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