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5项世界遗产已列入名录并得到重点保护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刘佳)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福建省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筹备工作小组副组长郑建闽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文物局、福建省福州市有关负责人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田学军指出,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有55项世界遗产,已经列入了名录,并且得到重点保护。
田学军表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有55项世界遗产,已经列入了名录,并且得到重点保护。36年来,中国政府认真地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大力地推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保护理念。二是完善治理体系。三是突出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国际合作。
创新保护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的提出,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精神高度契合,拓展了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思想库。
完善治理体系。中国将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用法律和制度构建起了世界遗产保护网,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为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供了法律保障。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研究工作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监管。并且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履约工作,将遗产保护与增进人民福祉有机地结合,促进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状况持续改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突出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专业机构力量和新技术,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更多、更好的实施路径和方式方法。利用空间技术和遥感影像对世界遗产地进行更好的监测和保护。例如,利用网络信息和大数据对世界遗产地开展更加智慧化的规划和管理,利用数字化和虚拟技术对世界遗产地进行复原再现,实现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展示、传播。我们面向大中小学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不同形式、内容丰富的世界遗产的教育,同时还通过高校培养人才,开展专业研究,培育和建设世界遗产领域的专家队伍。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世界遗产领域的全球治理,先后四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员,为世界遗产领域的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支持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领域落实“非洲优先”战略,帮助非洲开展遗产保护工作,我们还为柬埔寨、肯尼亚、尼泊尔等国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相关的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和教习,为缔约国提供能力建设和遗产地监测服务等。多年来,中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保护着世界遗产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愿意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国就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