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课《春》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天鹅湖03:21来自初中语文优秀实用文档七上语文第1课《春》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明天开始去踏青

  去沐浴春光溶溶

  去听春风悦耳的笛声

  去为每一株草起一个调皮的乳名

  去为青青的麦苗编一支浪漫的舞蹈

  去为枝头的鸟儿谱几曲悲欢离合

  去梳一梳垂柳飘柔的长发

  去吻一吻桃花绯红的脸颊……

  美妙的诗句让大家对春天充满了期待,今天我们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积累重要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江苏扬州人。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绿》等。1948年,为抗议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最后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写作背景】

  《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

  【读音释义】

  ①朗润:明亮滋润。

  ②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③窠(kē)巢:鸟兽昆虫的窝。

  ④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⑤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⑥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本文比喻姿态优美。

  ⑦卖弄:有意显示、炫耀。

  ⑧抖擞(sǒu):振作。

  【整体把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明确:春草图——草报春——第3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4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5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6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7段。

  3、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全文可分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第二部分(2-7):绘春;第三部分(8-10):赞春。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盼春

  1、在“盼春”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作者急切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

  (2)“春天的脚步近了”,用拟人把春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写出春天将至的喜悦心情。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盼春

  1、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与第3-7段描绘的五幅图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写了山、水和太阳;这一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与后面的五幅图画是总分关系。

  2、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拟人、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喜爱之情。

  春草图(3)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体现在哪些词语上?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情态:“偷偷地”“钻”——旺盛的生命力;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嫩、软;

  颜色:“绿绿的”——绿;

  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旺盛、多。

  侧面描写:以人们在草地上的欢乐,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

  2、“偷偷地”和“钻”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让人惊喜。

  “钻”,写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两个词语运用拟人,把小草人格化,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动作描写和排比修辞。增强了语言气势,生动地描写出人们在草地上的欢乐,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

  春花图(4)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春花的?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自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树上——花下——遍地。

  先树上:从视觉、嗅觉写,运用联想,写花多、花艳、花甜。

  再花下:从听觉、听觉写蜂喧蝶舞,从侧面烘托花多、花艳、花甜。

  其后地上:从视觉,由面到点,写野花数量多、种类丰富、闪烁。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拟人。把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比喻、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既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又和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一一对应。上下文语序一致,结构严谨。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你想起了哪句诗?

  明确:“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蜂喧蝶舞的热闹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进一步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动静结合使所写之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红杏枝头春意闹。”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6%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