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 |《语文义务教育课标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唯一作为基础型任务群加以设置的。
一、内涵与价值:为语文学习奠基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其课程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六个,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排在任务群之首,定位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这是其地位与价值的一种体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其他任务群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与保障。没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学生不可能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不可能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不可能实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也只能成为空谈。
张志公先生指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跃,正像有历史记载以后的人类同史前人有很大的区别一样”。当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达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必定会在阅读、思考、表达等方面产生质变和飞跃。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课程内容,是“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在学习内容上的具体体现。我们通过列表来比较两者关联:
表1 “语言运用” 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学习要求对比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语言运用”素养的表述具有极高的关联性。了解语言文字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积累语言经验和培养语感,既是对语言运用素养的明确要求,更是具体展开任务群学习时的重要指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给出了提高“语言运用”素养的具体路径,即以“汉字”为轴心,从“发现构字组词特点”出发,到“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再进一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也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其他三个方面存在关联性。
如观察分析、发现汉字特点,必然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形成良好语感的过程中,审美创造的素养必定获得磨练;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正是对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培育;在汉字文化的积累和感悟基础上,文化自信就能得到确立和巩固。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
社会是人与人交往的场所,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积累,词不达意就会导致人心隔阂,交往质量受到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曹明海先生认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融合,离不开文化成果的共享。
没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2022年版课标所指出的那样,“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人文性的角度,看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
二、目标与内容:
集中指向语言运用素养
作为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贯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习的始终。2022年版课标在每个学段都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提出要求,学段要求前后衔接,相互关联,由易到难,拾级而上。
以下,我们对不同学段“语文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与关联目标作列表梳理。
表2 第一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课程内容与目标
表3 第二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课程内容与目标
表4 第三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课程内容与目标
比照“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目标,我们能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高度关联
从以上三个学段“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梳理比照来看,“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高度关联。课程目标各学段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加以表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中四个板块的学习要求相对应。
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比照阅读,可以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任务群教什么、学什么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比如课程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就具体阐明了这1600个常用字的来源,即“认识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
这些常用字均来自学生熟悉的自身、万物、社会,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编排,我们发现,《天地人》指向天地四方,《金木水火土》《日月水火》《对韵歌》来自自然万物,而《口耳目》则是人体的各个部位。由此,我们就能厘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具体路径。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语言文字梳理相互支撑
语言文字积累是梳理的前提。从本任务群内容看,须在两个方面加强积累。一是加强汉字积累。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认识得多,就能顺畅阅读、自如表达。吕叔湘先生指出:“学校里的教学应该以文字为重点是对的。
汉字得一个一个地学,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形体,字形和字音有时候全没有关系,有时候有关系又不一定可靠,而一字常常多义,许多字常常同音,还有多音一义字、同音同义异形字,光是识字就要费很大的工夫。
而识字这一关如果过得不好,读书、作文都有问题。所以说,语文教学应该以文字为重点”。
二是加强语言文化积累。如: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
相比较而言,汉字积累是一切积累的基础,而语言文化的积累,既是对汉字积累的巩固,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语言文字积累的内涵。
语言文字梳理是积累的巩固和优化。2022年版课标在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对语言文字梳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分类整理“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第三学段要求“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整理学过的汉字”,“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
如果说“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贯任务,那么“梳理”则是2022版课标提出的全新要求。
为什么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梳理的新要求?根据相关研究,“人们提取知识的能力差异表现为‘费力’‘相对不费力(顺畅)’‘自动化’三个层面,自动化和顺畅提取是专业知识的重要特征”。语言文字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提取和运用,而要自动化和顺畅提取,就需要通过梳理来实现。
梳理就是对积累的语言文字加以归纳、分类、整理,使之形成条件化知识。积累的语言文字一旦被条件化,使用时只要检索相关条件,就能被快捷提取,应用到新的更广泛的语境中。
积累与梳理相互作用、彼此支撑,是学习科学给予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启示。
(三)掌握基础知识与领悟文化内涵紧密结合
从上述表格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较大篇幅所陈述的是和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相关的要求,但不可忽视的是,两部分内容中,都提到了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
第一学段提出要初步体会汉字的结构特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学段提出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第三学段提出要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作为唯一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因为只有积累与梳理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文字,学生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自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其文化内涵、体会其文化魅力,并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该任务群必须关注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正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都寄寓在文字中。
人类文化的主要部分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中国人正是在‘汉字’的读写中继承并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和文化”。
走进“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之门,我们发现,一边是“田园”——教学基础知识;一边是“花园”——体会文化内涵。
掌握汉字,不仅仅是能读会写,更要感受其文化意蕴,知晓其文化本源;积累经典,不仅仅是好词佳句的储藏,更要体察其背后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智慧。
只有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内涵的领悟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课程总目标才不会落空。
三、路径与策略:致力于养成独立的积累与梳理习惯
如何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切实达成相关的课程目标呢?2022年版课标对此提出了如下教学建议:
(一)关注兴趣与情感的激发
2022年版课标在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力量,没有兴趣作为学习动力,识字、写字、诵读,积累,都将成为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乐趣呢?
1.联系已知经验。学生来到学校,一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书面语言。但书面语言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一张白纸。入学前,学生已经有过相当长时间的口头语言运用经验。因此,以口语经验为底子,做好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连接,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比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课《天地人》,虽然学生还没有学过拼音,但是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就可以请学生为生字“找朋友”。“天”可以组成“天空、白天、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天、下雨天……”这就是将口语中已经积累的语言经验用于书面语的学习。学生在组词过程中,反复认读“天”,已知作用于新知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自信心与效能感,提高学习质量。
2.满足探究欲望。学习是一场探索与发现之旅,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发现那些原先根本不认识的汉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让自己的语文行囊逐渐丰盈。这其中,陌生化语言的接触和整理,最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意识。王崧舟老师执教《好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初读课文时,哪些词语你是先放过去的?由此引出100多年前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虹霓”。在正音、读词之后,教师出示与这些词语相应的现代词汇:“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通过逐一关联比对,轻松解决陌生词义的疏通问题。继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中的旧词不换成现代的新词?通过联系语境和创作背景,学生体会到这样做,既是对作者文字的一种尊重,也保存了作品特有的年代感和历史印记。王老师对这组陌生化词语的教学,不仅消弭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难情绪,还在新旧词汇的积累与梳理中调动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兴致。
3.发现生活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生活的体验、社会的力量和自我的成长。“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让知识在生活中用起来,学生才会觉得它们是有价值的,才会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如何让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具有生活价值呢?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识字”。如:第一学段的“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第二学段的“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第三学段的“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独立识字,就是要将已经学会的识字方法运用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识字问题。比如,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又比如,开展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情况的调查,整理、分享自己的发现等。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语文活动,都能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持续的升华作用。
4.体悟文化魅力。汉语历史悠久,文字象形会意,读音优美动听,语义丰厚深邃,集造型美、声韵美、意蕴美于一体。叶澜教授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字,虽在历史上几经变化,但其构字的基本方法和独立成字的方块形态却延续了几千年未变”。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足见中华民族对汉字创生的敬畏之情。可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经验智慧都凝结在文字中。因此,在学习汉字及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时,应该自觉而巧妙地将文化融入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发现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体悟中华文化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获得情感的升华和成长的力量。
(二)教给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2022年版课标在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又指出:“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
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对起步阶段的学生而言,积累和梳理是需要方法的。
教师要在方法上做好引导,让学生能有效积累与梳理语言材料,逐步建立积累与梳理意识,养成习惯。如何更好地将语言文字有效保存又能快速提取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有质量地编码和解码。
1.精致性复述。这里的复述,指的是对信息的复习复现,是记忆信息的一种策略,跟我们常用的故事复述这一概念有所不同。
比如,生字的记忆,需要多次见面,不断复现认读;诗文的记忆,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熟读成诵。
认知心理学认为,复述分为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维持性复述,就是对信息进行直接重复,以便将其保存在记忆中;精致性复述,则是将记忆的信息和其他已知信息联系起来。
比如,学习生字时,不仅仅是认读字音、识记字形,还让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含义,找到生字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使生字进入长时记忆中。
认知心理学这一发现启示我们,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活动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调用已知的信息资源,将新旧知识联结起来,用原有信息激活新信息,使新信息具有更强烈的意义感,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效能。
2.分类别整理。分类别整理,是指学习者根据分散的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赋予其一定结构或对其进行重组,以便将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种策略。
高质量的积累与梳理,需要对大量的文字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便于记忆和提取。比如,在低段的汉字教学中,按照偏旁对汉字进行归类,学生的记忆由一个字变成一串字,积累与梳理的效果就特别好;
又比如,在中高段的古诗文教学中,将古诗文按照主题进行归类,如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等,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信息组合成一个模块,记忆效果会更好,调取也会更顺畅。
3.有目的使用。积累与梳理的效果,有时候取决于是否有机会将记忆仓库中的语言文字调取出来,运用于新的语境中。
通过有目的的使用,可以将沉睡的语言文字唤醒,将惰性的语言文字激活。
经历多次使用的语言文字,就能进入到自动化调用的模式中。
比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课后习题,要求“读一读,再照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教材给出了两个例子:“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请学生照样子说一说“( )的眼睛”。学生需要在记忆仓库中把与眼睛相匹配的形容词搜索出来,不同的学生记忆仓库容量不同,搜索路径不同,调用的信息也不同。
如“炯炯有神的眼睛、亮晶晶的眼睛、红通通的眼睛、水灵灵的眼睛……”在这样的调取中,词语又进行了一次编码归类,获得了同一个标签——形容眼睛的词语。学生积极调取储存词汇加以运用,信息提取形成相互刺激,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又生动起来。
以下,我们以《树之歌》教学片段为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路径。
(一)
师:孩子们,这首儿歌中有那么多树名,每一种树都长得不一样,你们能从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那个大信封里,找到杨树的图片吗?找找看。(学生找图片)
师:来,把你们找到的这张图片高高地举起来,我发现好像找的都是这棵树。(老师出示杨树的图片)
师:你们为什么找的都是这棵树?
生:因为儿歌里说“杨树高”,这棵树最高,应该是杨树吧!
师:哦,你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杨树的特点就是高。在这5张图片里面,你们感觉这棵树是最高的。表扬你们,找对了!请你们再去找找榕树的图片,把它举起来。(学生找图、举图)
师:(出示榕树图片)你们真能干,又找对了。怎么就能知道,这棵树是榕树呢?
生:榕树很壮。
师:哦,“壮”就是榕树的特点。
生:榕树非常大,我看到过榕树。
师:你在哪里看到的?
生:在福州的一个小镇,树干很粗。妈妈、爸爸加上我,都抱不了那棵树。
师:树干长得那么粗那么结实,就是书本上说的“壮”,这就是榕树的特点。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杨树和榕树的特点来,可以做做动作,预备齐。
生(齐):杨树高,榕树壮。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已经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就是从课文里找到树的特点,根据特点,再来找出相应的图片。请你再读读接下来的三行课文,去找到梧桐树、枫树和松柏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把图片和树的名字对应着摆一摆。(学生读课文、找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小组,他们在黑板上摆的图片和树的名字,正确吗?
生(齐):对的,摆对了。
师:来,这个组选个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摆?请你来说吧!
生:因为课文里说“梧桐树叶像手掌”,这里不是有一片树叶嘛,我看着特别像手掌,所以,我想它应该就是梧桐树。
师:噢,你从课文里找到了梧桐树叶的特点——像手掌。请继续说。
生:枫树呢,课文里面不是说枫树秋天叶儿红吗?所以,我就把这棵树,它的树叶很红,把它和枫树给对应起来。
师:秋天叶儿红是枫树的特点,又被你们发现了。
生:松柏就不用说了,只剩这一张图了,它就是松柏。
生:松柏是两种树,松树和柏树,这张图上面就有两棵树。
师:你们还有其他理由证明它们就是松柏吗?
生:课文中说它们“四季披绿装”,肯定是非常绿的。
师:绿色的,太棒了!你已经明白了,“披绿装”,其实就是在说这棵树是?
生(齐):永远都是绿色的。
师:你怎么知道永远都是绿色的?
生:四季。
师:四季就是?
生: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都是绿的。
师:也就是说,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它们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就好比是穿了一件绿色的衣裳一样。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树的特点都找到了,这四行儿歌,我们也都读懂了,你会背诵了吗?
生:会。
师:试试看,好不好?如果你背不出来可以看看大屏幕,如果能背出来了,就闭上眼睛试试看。预备齐。
生: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二)
师:这么多的树名,里边藏着很多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一起读一读。
生: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木字旁。
师:噢,你有一双亮眼睛,发现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它们都是木字旁呢?
生(七嘴八舌):它们都跟树有关。
师:原来木字旁就是在表示这些生字的意思呢!还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你发现它们都是形声字,你们发现了吗?(生点头)
师:你们怎么看出它们都是形声字的?
生:一边是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还有一边表示读音。
生:有一个不是形声字,“杉”不是形声字。
师:“杉”到底是不是形声字呢?请你看这个字的右边部分,这个字做偏旁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它叫?
生(齐):三撇儿。
师:对,做偏旁的时候,我们叫它三撇儿。这个字啊,在《新华字典》里没有,但是在汉代的《说文解字》、清朝的《康熙字典》里有,它就念shān,它最早的意思是说木头的纹理,表示木头有不同的纹理。这个字是形声字吗?
生:是的,因为右边就是表示读音的。
师:真能干!你们看,杉,桐,枫,梧,这四个字,右半部分的发音和整个字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定就是形声字。那么另外的生字呢,你也试着先读一读右半边,再读一读整个字。
生:它们声调有点不一样,但是读音也是非常像。
师:读音很接近,也是形声字。但是,你们觉得这个“松”是形声字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师:(把“松”和“公”音节中的声母显红)它也是形声字,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哦,因为他们都有ong这个韵母。
师:原来右半部分和整个字的读音只要韵母相同,我们也可把它们算作是形声字,这个太有意思了。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字,都是右半部分的字表示整个字的读音,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它?
生(齐声):形声字。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来猜一猜别的树名,我们来试试看。猜猜看哦。这个是?
生(七嘴八舌):橡树。
师:你怎么知道念xiàng?
生:因为“橡”字的右边部分是一个大象的“象”字。
师:嗯,非常好。这字读?
生(七嘴八舌):樟树。
师:樟树,猜对了。再猜,这回不出示图片了。
生(七嘴八舌):石榴树。
师:你怎么认识的?
生:“榴”字的右边是个留下来的“留”。
师:你们真能干!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在课外可以认好多好多生字呢!
这是第一学段的识字课。由上述教学片段,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把握相关的教学策略。
1.有效积累必须以理解为前提
积累要避免机械,就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工作扎实到位,积累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的方法有多种,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等。教学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树,是为了更好地识记树名,读写汉字。她有两个抓手,一是课本中的儿歌,二是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提取儿歌中有关树的特点,是在语境中理解目标生字;根据树的特点寻找对应图片,是在情境中加深理解字义。通过语境、情境的帮助,学生对这些树木的形象、名字、特点印象深刻。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还主动结合生活经验,勾连生活中见到榕树的情景,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精细化加工。这样的加工,将多种信息集结成一个记忆组块,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顺畅的调用信息。
2.有序梳理必须以发现为路径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中要求:“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语言文字的梳理,必须由学生主动参与,方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学中,徐老师善用“发现”之法,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发现之一,学生通过全班共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自主将树的特点与图片对应,并说明这样对应的理由,将发现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发现之二,认读本课须识记的8个形声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师的点拨和追问下,学生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构字规律:声旁与汉字读音完全相同;声旁与汉字读音相像,声调不同;声旁与汉字韵母相同。其实,这既是发现构字规律的过程,更是巩固和优化语言文字梳理的过程。
3.有质量的积累与梳理必须以拓展为给养
实践证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需要适度拓展。在徐老师的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汉字溯源,拓展汉字的文化空间。在学习“杉”这个生字时,由学生的疑问“杉不是形声字呀”,顺势引出《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有关“彡”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在故事一般的讲述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这类拓展,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二是以字带字,拓展汉字的生活空间。
在了解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之后,徐老师请学生用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试着去认读生活中更多新的树名,培养他们独立识字能力。
这样做,不但巩固和丰富了语言文字积累,也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生活价值,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养成生活识字习惯。
?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编辑整理:语文好教师静静老师。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1、两会来了!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实行弹性坐班制、建议高考外语选修......这些关于教师的建议,引发热议!2、韩国高考冲上热搜第一,豪门背后教育厮杀的原因竟然是...3、女孩晒出已故教师父亲合影,没想到却是网友先绷不住了:这不是……4、教育部紧急通知:2023年中小学春季预防传染病致家长的一封信(老师转给家长)5、中小学男教师逐渐消失,女教师离婚率上涨,真实原因让人无奈6、“这一年我都在和疾病作斗争”,「国民媳妇」海清自曝抗病细节,太揪心了…7、醒醒!教师“末位退出机制”有望全国推行!“铁饭碗”变“泥饭碗”,一线教师该怎么办?8、又是校园霸凌!贵州小学女孩被多名同学掌掴!正副校长被免职,打人者送特殊学校9、多省教育厅回复“中小学开学会不会组织考试?”10、为节省财政支出,编外教师取代编内教师倾向,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