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大学教授辞职,挥别七年果断退圈,留下三个字让人唏嘘

  成为一个大学教授有多难?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般四年,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有足够的科研成果。大学教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有知识有能力,工作体面,收入不菲,社会地位高。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大学教授会转行或者裸辞。近日,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副教授就裸辞了,还是从被称为“土豪大学”的深圳大学裸辞。这不得不让人心生好奇。

  

  这位副教授应王,北大硕士毕业,做过三年记者,在德国拿下了博士学位,在港大做过博后,后来去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再后来就来到深圳大学做了副教授,这一来就是七年。她还是儿童心理学家,这份履历真是沉甸甸的。

  深大的这七年,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最主要的是让她有机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也留下了一些创伤,这也是她决定离开的主要原因。

  

  大学副教授想晋升职称,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任职五年以上,教学效果突出,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等等,而在深大必须有国家项目。

  王教授说,青年教师只靠自己很难中标国家项目,一般需要抱学阀大腿。这意思大概是,青年教师不管教学能力多强,发表过多少论文,都很难靠单打独斗获得这个机会。

  “学阀”是什么?大概就是在资历、学术、权势上等方面都很厉害、且会依仗这些来把持和垄断学术界的人。这个名字一听就不简单,像“财阀”“演阀”一样,偷着一股子霸道排他的味儿。

  

  拿不到项目,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和优势,比如不能招副研究员,不能做博导,还会限制更好地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拿下项目,同事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甚至惨烈不堪。

  有的人心气高,不愿意撕破脸皮或者低下头来和别人抢东西,不愿意掺和那些沽名钓誉的事情,不愿意同流合污,王教授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在她多次争取也还是无果之后,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下,并决定退出教育和学术圈。

  

  她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离职的主要原因:学术圈的学阀化很容易让人理想幻灭。

  “学阀化”三个字可能包含了无奈与妥协。

  “让人理想幻灭”,这句话听起来真让人痛心,也透露出一丝悲凉。能被一个成年人称之为“理想”的,往往是人愿意投入最大热忱、付出所有心血的东西,而人一旦发现自己无论多么热爱多么努力都无法实现它,多半会很失望很痛苦。

  她没有讲具体的事情,她应该不认为这是某个人或者深圳大学的问题,因为她多次强调自己很感恩深大,她也一直在说自己很喜欢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

  真让人唏嘘。在此,祝福王教授能在自己的领域继续焕发光彩。

  

  她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怎么样?

  她代表论著有很多,她在辞职之前,刚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了顶刊 DP 。她的能力应该很强。当然,深大这样的牛人应该很多。

  很多学生在她分享辞职经历的文章下留言,称赞她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一个学生说:老师讲课都是满满的干货,感受得到是认真做事的。

  

  简单说说

  王教授辞职退圈,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或者说有她个人的原因,但她主要还是想表达她很不适应国内学术圈的某些方面,比如可能包含但不限于:为了争取一个项目而明争暗斗、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到处拉关系、拍马屁甚至拉帮结派。她认为学术圈应该是干净的纯粹的,应该单纯地凭能力获得机会,她为自己无法融入而又无力改变现状而无奈,进而心生厌倦,最终决定暂时回归自由。

  不知道她说的是否完全客观,是不是普遍现象,但可以肯定,她说的现象是存在的,不止深大有,其他学校应该也有。

  

  做研究有多辛苦,做出一项成果有多不容易,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得;而热爱本职工作有多难得,这点很多人都清楚。

  和其他的一些圈子相比,学术圈的氛围应该要好很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研究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他们不应该被不好的氛围影响。

  能说什么呢?希望教育界、学术圈能纯粹一点,成为真正热爱教育、倾心科研的人的心之所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