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警惕技能“空心化”

  原标题:职业教育应警惕技能“空心化”

  当前,在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往往会面对两种尴尬的困境:一种是在应聘时,无法对于自己的技能储备情况开展精准描述,也就是说不出来自己究竟能为用人单位做什么;第二种是到岗进入工作状态后,被用人单位发现眼高手低,技能的岗位有效匹配力不足。

  这两种困境的存在,折射出职业教育人才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技能的“空心化”,即学生在技能习得方面缺乏实质性的细节诉求,从而导致技能不扎实,在“真刀真枪”的职场环境里败下阵来,并产生连锁反应,让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产生怀疑,既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技能型人才,为何技能就过不了关?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名片,如果技能呈现“空心化”现状,职业教育的生存基础就被动摇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将“技能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始终,不折不扣为学生的技能学习和技能运用赋能,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维护好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尊严。

  首先,要分析技能“空心化”的成因。坦率而言,学生之所以缺乏技能的细化表现和具体实施能力,从学校的层面上说,主要原因可以归咎于才培养的“宽口径陷阱”。职业教育刚刚起步阶段,由于社会整体的分工化程度不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尽量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宽泛化处理,实现“一技多岗”,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性。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以及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强调实用、好用、上手快的原则,技能人才而言,社会实际需要的不是适合所有岗位的“全才”,而是能胜任某个岗位专精人才。也就是说,对于毕业生来说,不需要他们每个岗位都可以着手去做,需要的是能在一个岗位上做到让用人单位满意。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其实正是这种需求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而从学生的层面分析,他们在技能上学得少、用不好,主要是因为对于企业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的了解呈现陌生化,造成了在技能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体性体验,在面临实际岗位工作环境的时候,常常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让用人单位对于所招聘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状况感到失望。

  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创造真实实训场景、手感的实训环境,拉进学生与实际岗位的距离,如凤凰创壹就通过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推出一些列数字孪生虚实融合的设备,采用真机操作面板结合驱动具有物理属性的虚拟控制对象,模拟一个与实际生产情况一样的控制过程,让学生具有跟操作真机一样的手感操作虚实结合设备,在一个与实际生产一样的实训环境进行实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具有真机设备操作手感,又解决了实训设备操作面板控制对象在实操过程造成的各种工件耗材、器件损耗、能源消耗、以及各种生产操作安全隐患。由于虚拟控制对象是具有物理属性的虚拟仿真设备(数字孪生),教师可以任意设置设备故障点,训练学生分析和排除故障的技能,学生根据出现的故障现象对虚拟的数字孪生设备进行模拟维修。在这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演练也不会损耗任何一个设备/材料/工具等。

  其次,职业院校要对标职业技能标准,对标企业岗位实际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尽量实现技能要求的精准化,让教师在技能培养中可以有具体的抓手。当前,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在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些技能标准可以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尽可能多地引入教学中,充实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与此同时,随着职业教育国家教学的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通过对专业教学标准的严格执行,职业院校能够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反映到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中,对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提高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除了做好校内专业实训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开展岗位工作体验,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导师,强化学生的企业生存能力准备,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我是什么样的人”之间构成联系,推动他们反思自己的技能学习,实现高质量技能化生存,成为一个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