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安三万里》:当年愁着默写的古诗,今天让你感动到头皮发麻

  原标题:《长安三万里》:当年愁着默写的古诗,今天让你感动到头皮发麻

  今天,终于看到了一部优秀的、非神话题材的国产动画作品——《长安三万里》。

  在盛唐,杰出诗人如星汉灿烂,李白、杜甫双星的著作占据了我们脑海中铭记的唐诗的半数。

  在电影院之中,当诗人们吟诵起“春眠不觉晓”、“窗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红豆生南国”……依旧会让你感动到头皮发麻,激动万分。

  这个题材有多么适合中国人,唐诗,是每个人从三、四岁开始,就刻在骨子里面的浪漫。

  很多人抱着重温李白的浪漫和杜甫的悲悯的心态而来,没想到剧情的设计不走寻常。

  在出电影院的时候,听到一位爸爸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位诗人。

  孩子不假思索:“李白啊,他很有趣啊!”

  爸爸说:“我还是喜欢高适。”

  电影的主线,是在唐朝诗人群星之中并不是十分耀眼的高适。

  电影从高适的视角,去讲述他和李白的友谊,从年少时的天真浪漫,中年时的怀才不遇,暮年时的分道扬镳……

  除却李白和高适两位主要角色,其他的几位诗人、文人,也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社牛的小杜甫,社恐的王维,天才的崔颢,刀子嘴豆腐心的李龟年……

  而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所有的诗人都走向了颠沛流离,一部分背井离乡,死于非命。

  如果说高适的人生是厚积薄发,守的云开见月明,那李白的人生,更像是豪赌。

  李白投靠了永王,是晚年糊涂吗?实际上是他最后一搏。

  有很多人抨击电影的结局不符合历史,“洗白”了高适不救李白的“不义”,让李白和杜甫两颗巨星成为了高适的配角。

  可如果站在高适的角度上,他平定了叛乱,如果还为叛乱阵营的“显眼包”李白去辩护,很容易会被人认为两头下注。

  高适这半年的仕途太顺,多少双眼睛盯着,他能做到没有立刻杀了李白,能够在此时不踩不帮,保住了自己一家子,也从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李白。

  李白和高适相交,无论是电影之中还是在史料之中,都是因为相同的理想,相同的怀才不遇。

  李白选择了永王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高适的沉默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其实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李白是恃才傲物的,是藐视权贵的,是浪漫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不允许市井之气去玷污的。

  然而,李白并非是真正的神话人物,他也会感受到人生的苦难和选择的困惑,即便如李白这样的天才,也会拘泥于时代的局限,他和其他的大唐诗人一样,都一心扑在“做官”这件事上。

  电影之中的一句话是如此戳心: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了。

  原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原来“大鹏一日同风起”都是支撑李白活下去的慰藉,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多么叫绝,李白创作之时想要掩饰的失意就有多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不是他已放下,而是他觉得流放苦难已经过去,他还有机会回到官场。

  这位一出口就是半个盛唐的伟大诗人,人生的最后还在追求着功名,时时刻刻想着入仕,去施展一身抱负。

  李白寻仙问道为何始终没有进展?因为反反复复,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不定,他依旧对皇帝怀有一丝幻想,对官场还存有一丝期待。

  你不愿接受这样的平凡而真实的李白,厌恶电影之中的李白啤酒肚,一掷千金,饮酒作乐,荒废时间,做事不着调,你是否也在潜意识用世俗去评价着他?你是否在以一个现代完美中年男人的标准去衡量他?

  你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利用老婆上位;你可以出身卑微,但你不能想着依靠权贵;你可以迈入中年,但你不能油腻,不能俗气;你可以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而拼搏,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利……

  好似只有脱俗的李白,才配得上他写的诗。

  但他是李白啊,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诗作!他的不堪成就了他的辉煌!

  他的肉体消逝了,他的朝代颠覆了,但他的诗已经超过了生命的周期、朝代的长度,和中国文学史并存。

  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李白在和朋友把酒言欢之时念出的那首《将进酒》。

  这首诗的动画太过绚烂和壮阔,符合几乎所有人少年之时对这首诗的幻想。

  可当画面最后停留到现实,是李白悲壮而又无奈的眼神,人生的失意和落寞,终究无法借酒忘记。

  电影院之中有很多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从电影之中学唐诗。

  创作团队也在悲壮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竭力保护着孩子们对于“友情”、“胜利”、“忠诚”的理解。

  是啊,最后仗打赢了,李白被释放了,高适的“背叛”得到了解释,得到了杜甫的谅解,长安又恢复了灯火璀璨……

  孩子们是满足的,真正无法从电影之中走出来的,却是我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