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军在敦刻尔克为啥不进攻?专家:并非空军抢功,而是害怕法军

  原标题:德军在敦刻尔克为啥不进攻?专家:并非空军抢功,而是害怕法军

  敦刻尔克对于英国和法国是场伟大的胜利,对于德国却是个错失良机的失误,本来坦克集群可以冲进英法军队肆意碾压,但这个时候德国装甲部队却停留了整整两天。在传统观点看来,造成德国敦刻尔克失误的原因是德国空军为了抢功从中作梗,但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并非如此简单,真正的原因在于德国对法国留有后手的担忧。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当时德国闪电战非常厉害,绕过法国苦心经营的马奇诺防线,在法国那是横冲直撞,肆意横行,怎么还会害怕法国呢?

  最近,我读了一位专家写的《奇迹般的撤退》一书,书中就提到了这个观点。刚一看上去,这个观点似乎和二战初期的形势很不同,但是仔细读下去,发现确实很有道理。

  一、传统观点:戈林从中作梗,希特勒下达停战命令

  在传统的观点中,下达停战命令的是希特勒,至于希特勒为什么会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通常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从中作梗,其实在很多国家,各兵种之间都是有矛盾的,比如日本,虽然在亚洲战斗力很强,但是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就很大,有的时候陆军失败,海军甚至会庆祝,相反,海军战败的时候,陆军也会庆祝。

  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的矛盾就比较大。德军自开始实施闪电战以来,攻克波兰、荷兰等国家,现在又逼得法国和英国军队退到海边,如果将这伙士兵全歼,德国陆军便又立下大功,这种结果是空军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戈林请求希特勒,争取消灭这些英法军队的任务,希特勒最终同意了戈林的请求。本来空军袭击英法军队是小菜一碟,可惜的是,那几天正好天气不好,德国空军空袭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第二个原因带有揣测的性质,后人认为当时希特勒并非想消灭英国,只是想给英国一个教训,他更想英国投降或者屈服于德国,然后帮着德国一起进攻苏联。敦刻尔克的军队,有很多英国士兵,如果消灭这些英国士兵,英国必然与德国成为血海仇人,德国的战略意图就不会实现了。所以,希特勒放了英国一马,但这只是后人的猜测,真实性有待考证。

  二、德国统帅很像空城计中的司马懿,法军的反击坚定了德国暂时停战的决心

  其实,真正下达停战命令的是德军前线指挥官龙德施泰德,德军指挥官下达停战命令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原因是不得不停战,德国的闪电战,靠的就是坦克集群,强大的装甲部队猛冲猛打。但是自开战以来,德军有不少坦克在作战中受到损伤,还有得出了故障,接近一半的坦克急需要维护保养。

  而且,英法军队虽然一路败退,但是也并非完全甘于天命,任德国宰割。在我们后人想象中,二战初期的德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他国家的军队应该都如同耗子见了猫一样望风而逃。

  但实际上,历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英法军队虽然一直在撤退,但并非完全无序,也是经常组织战斗的。如果这个时候德军置坦克部队的情况而不顾,执意往前冲,即使取胜,说不定还会损失很大。更重要的是,德军还想打苏联,不能在这这次战争中就浪费掉这么多坦克。从这一点来看,德国还是顾忌英法军队战斗力的,英法联军绝不是我们后人所认为的软豆腐一般。

  第二个原因是对法国的担忧害怕。法国是欧洲大陆传统的军事大国,在一战的时候还曾经击败了德国,而此时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德军越往前进,越是充满着两种情绪,一种是对于胜利的狂喜,另一种又是对法国埋伏的担忧,颇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看着诸葛亮的空城却怀疑有诈而不敢前进。

  恰在这时,法国军队又组织了一次反击。其实,即便是闪电战,也需要后勤部队和步兵及时跟上,协同作战,而非简单的只是坦克往前冲。此时,德军一路往前,远离步兵和后勤部队,侧翼的弱点便暴露无遗,而法国的这次反击,便是从侧翼进攻的德军。

  这次进攻德军的法军,规模大概在两千人,坦克200辆,虽然相对于德军来说数量很少,但是足以引起德军的警觉和恐惧。在德军后来的报告中,他们认为法国组织了五万人的反击部队,严重夸大了对方的人数,从中也可以看出德军的提心吊胆。

  所以,综合判断这些情况,德军前线指挥官龙德施泰德便下达了停战的命令,以免孤军深入,陷入英法军队的“陷阱”。

  结束语

  我们现代人在看历史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过于抽象的感念,而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会对当时英雄人物的失误而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换做是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很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看待历史,一定要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