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调查研究要对“材料形式主义”说不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此后各地掀起了一股热火朝天的调查研究之风。不少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取得了新成效。但在部分地方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不良倾向:层层分解任务的过程变成“层层加码”和“层层要材料”。有媒体报道,有一个基层科室,竟要承担数十项调研任务,有的材料还要得特别急,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交,让人身心俱疲。
本应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开展的调查研究,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材料形式主义”。调查研究是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大兴调查研究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任务、新环境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调查研究必须要进入现场,实地考察,而不是守在书斋凭空想象,隔着时空指手画脚。靠“材料流转”“层层上报”来调研,背离了中央的政策精神,只会导致全无用处的形式主义。
对此,只有深刻把握调查研究的内容与规律,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实际效果。一些地方以材料代替实地调研、靠材料层层落实任务的做法,已然背离了大兴调研的本义,应当立即纠偏。
一直以来,“笔杆子”在一些地方深受重视,一些“材料大拿”的事迹广为流传。由于一些地方的调研只是单纯地要材料,因而写材料、整理材料的任务就落到了他们头上。问题是“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调研”,在缺少一线观察体验的情况下,“笔杆子”们只能硬着头皮对各类文字材料裁裁剪剪、整合包装,最终形成“调研成果”。如此这般的调研,质量可想而知。
如果遇到一些紧急任务,刚接到通知,当天就要提交材料,工作人员更是无暇应对,身心承受巨大压力。基层苦不堪言,上面又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最终调研不仅沦为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还造成了“相互伤害”的不堪局面。以前人们经常批评“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相较于它们,靠层层上报材料来调研,则走向了另一种更极致、危害更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种调研不仅发现不了真问题,解决不了真痛点,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消耗了基层精力,是真正的“瞎折腾”。
《工作方案》其实也明确指出,要严明工作纪律,“不增加基层负担”,不搞“作秀式调研”,对违反作风建设要求和廉洁自律规定的,要依规依纪严肃问责。治理“材料形式主义”,需要各地对镜自照,纪检部门加强监督执纪,及时刹住这股形式主义歪风。
说到底,调查研究要的就是亲力亲为。要想情况摸得清、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还是要真真正正走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感受民生疾苦,体验人间烟火,在群众中找到破解问题的那把“金钥匙”。整天埋头于文山会海,拿着材料找思路,终究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领导干部沉下去,“笔杆子”空出来,大兴调研才能疾风劲吹,实效蔚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