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安澜 情润七师
淮安援疆教师带着小学生唱手语歌(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生物课上,淮安援疆教师在辅导学生了解人体结构(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消费援疆”直供淮安销售葡萄的车辆从七师一二八团启运,发往淮安市汇隆果品批发市场(资料图片)。刘志钧 摄
图为淮安援建的胡杨河市人民医院(资料图片)。刘笑天 摄
跨越近3800公里,他们用真诚书写援疆情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淮安市始终把援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强力推动,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3.6亿元,实施了6大类294个援建项目,涵盖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等,助力七师胡杨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大提升了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抓好人才援疆
提高援疆干部人才选派精准度。结合改革发展实际,立足加快师市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聚焦深化改革等重点任务,强化干部人才选派与七师胡杨河市迫切需求的对接匹配,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政法等急需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选派比例和精准度。总结推广“组团式”“小组团”干部人才援助模式,采取“一帮一”“一带多”等多种方式,加大师市人才培养力度。
搭建援疆干部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充分调动和发挥援疆干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健全有利于援疆干部人才任实职、给实权、干实事的制度机制,推动援疆干部人才加强调查研究、传帮带等工作,在重大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上合理安排援疆干部人才参与。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及淮安市的支持。
加强和改进人才交流培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选派优秀干部人才赴淮安挂职锻炼,强化跟踪问效,切实提高培养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加强人才合作。主动加强与淮安科研院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在重大科学专项研究、产学研合作开发和使用技术推广应用、规划编制、课题研究、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科学考察等方面的合作。
推进产业援疆
从七师胡杨河市实际出发,强化区域统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与淮安共同推进七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七师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健全七师产业支撑体系。
探索“飞地园区”“组团式”合作共建园区等模式,推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市工业园区援助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发展;紧密衔接淮安市产业转移,探索托管、代管等方式,探索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用好国家赋予产业援疆特殊政策,借助淮安市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在七师落地。
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培育发展特色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创新有利于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业态模式。围绕打造产品品牌和加强宣传推介,丰富营销渠道,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拓展七师产品区外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业。
落实民生援疆
全面落实援疆项目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团场和连队倾斜的要求。着力补齐团场连队在农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短板。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等方面,安排一些让职工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团场、连队、社区基层党组织阵地和公共服务、维稳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团场“五小工程”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连队集体经济。
加强教育援疆。巩固淮安和七师的教育联盟成果,创新初高中教育人才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引智方式,提升教育援助成效,落实每年50名以上教师援助工作,实施好语文名师引领工程和三年培优计划,促进七师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双提升,共同打造七师胡杨河市北疆教育高地。
深化卫生健康援疆。集中选派医疗人才骨干,重点支援七师医院和胡杨河市人民医院专业科室,以建学科、强管理、填空白、带人才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加大对师团医院、疾控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广“组团式”援疆模式向疾控、妇幼、基层医疗等领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