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忠于自我,重构自我,自我治愈

  导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忠于自我,重构自我,自我治愈

  “请开始爱自己。”——戴博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心理咨询师苍鹭说的那句话: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会自我批判,自我否认。

  世界和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看起来是很珍惜自己的样子。

  事实呢?

  却是自我的出走,是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深层次还是没那么爱自己。

  爱自己,是认识真实自我的开始。

  

  整日闷闷不乐、深陷抑郁的蛤蟆先生,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被人指责痛骂,活得简直像一个笑话。他觉得自己无比悲惨。

  本来热情、时尚的蛤蟆先生,到底是怎么陷入抑郁的沼泽的呢?

  在苍鹭的一再询问和引导下,回顾那些不快的过往,蛤蟆渐渐意识到:

  

  当自己愤怒、悲伤、恐惧的时候,当时的感受就像个孩子一样,也就是苍鹭所说的“儿童自我状态”。

  在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惩罚的时候,自己就处在了“父母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的说法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的理论:

  他认为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分别为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像孩子一样容易情绪化,无法理智地思考和做事。这种状态的形成来自于我们的童年。

  这种状态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是与生俱来的,把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就成了“自然型儿童”,这是“儿童自我状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是“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也就是顺从型自我状态。

  “适应型儿童”通常的表现为: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2.父母自我状态

  第一种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也就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

  第二种是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

  3.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在人生中,这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因为处在童年自我状态中,人总是会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的情绪。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你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种父母状态就没办法吸收新知识,而是受旧思想主宰,固执已见。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人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言行,倾听别人的看法,自己为自己负责。

  而要进入何种状态,任何人都无法强迫你,只有自己可以决定要怎么做。

  

  同样,每个人也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耳濡目染的传递给我们,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时光。

  当苍鹭解释了“父母自我状态”,蛤蟆恍然大悟,獾喜欢挑剔他人对他人进行道德权威性指控的样子,其实就是长期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而他们两个的相处模式,自然的进入到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限定里。

  

  我们现在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儿童自我状态”还是“父母自我状态”,就像蛤蟆先生绝望的说:“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运不走运”,原生家庭是不是就真的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呢?

  不是的,还有一种状态,既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是当下的自己,被称为“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的我们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们合理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被父母的过去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情绪所围困,而是理性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如何去做事。

  

  苍鹭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会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而我们之所以陷入抑郁、精神困境中,就是因为常常呆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中,因为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像条件凡事,直接进入到某种模式里。

  假如想走出困境,走出负能量情绪,首先就需要认识到自己处于三种状态里的哪一种,才能有意识的走出来,“意识”是最基本的抗抑郁能力,只有意识到,所有的心理方法才得以应用,解决问题。

  

  当你陷入情绪低谷时,不妨看看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在阅读的过程,你的烦闷也会悄然融化。

  你会渐渐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活出自己的人会最开心。即使忘了一切,也别忘了做自己。

  

  这本书通俗易懂,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它看似给我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其实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书中的角色都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原型。

  书里的主角蛤蟆是幸运的,通过了10次的咨询,他对自己的情绪有了充分的理解,获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而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还在苦苦挣扎;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可能就无师自通,得到许多答案;但是,相信读完这本书,许多人会透过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帮助我们去诚实地面对自己,忠于自我,重构自我,自我治愈;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心里总是积压着许多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那么,请赶紧停止情绪内耗!

  不妨读一读这本心理故事书,也许不能立刻就带来改变,但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帮助你找到一些问题的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套装内还有一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也是一本心理疗愈的书籍,书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小案例,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愿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觉醒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TM-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心理疗愈书籍 2册小店¥10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