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去哪儿了

  

  作者 | 关泸浩

  单位 | 泸州市中医医院

  前? ? 言

  肾脏不仅是机体内重要的排泄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各种肾脏疾病均可造成机体的物质代谢紊乱,以及体液生物化学的改变。因此,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在指导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1]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往往起病隐匿,不易被患者发觉,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往往已发展到晚期,因此定期体检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常见的血清学指标以外,对尿液进行定量生化项目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经过

  某天在审核生化报告的过程中,两个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的结果引起了我的注意,

  

  

  上述图片显示两个患者的尿液肌酐的结果都相对较低,正如大家熟知的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经尿液排出体外。

  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那么是不是患者有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肌酐没有被滤过到尿液中存在于血液中呢?随即查看了患者的血肌酐结果。

  

  

  血肌酐的结果都是正常值,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尿肌酐结果较低呢,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者饮食习惯造成的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查看了其他检验结果。

  尿干化学结果不约而同的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尿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过高。接下来我们回溯了患者的病历,医生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均给患者使用了一定剂量的维生素C。到这里不难发现尿液肌酐的结果应该是受到了干扰,那我们就把这个干扰因素去除后再进行尿肌酐的检测。

  维生素C极不稳定,遇热和氧化易被破坏,但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根据它的自氧化属性,将两个尿液的标本放置24-48小时后再进行检测。最终得到的检测结果分别是4040、4563,至此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相对正确的尿液肌酐结果。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下什么是Trinder反应:又称“偶联终点比色法”,其原理为被测物质通过酶作用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在4—氨基安替比林(4-AAP)、过氧化物酶(POD)的存在下,可生成红色醌亚胺化合物。其本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如果我们收到的患者血液体液标本中含有大量的氧化还原物质的话必然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本文遇到的病例所使用的的维生素C表现出有极强的还原性即抗氧化性,同时目前的临床生化许多检测项目都应用了Trinder反应,如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CHO/CHOL)、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LDL-C)等。

  该反应过程受到数十种药物和胆红素等物质干扰,其中影响最大的药物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它能还原反应过程中所产生H2O2。使其生成的红色醌亚胺化合物减少,结果呈负干扰。其影响机理主要是竞争性抑制反应。

  实验发现,它对浓度低的检测项目影响更大,可能与浓度低产生过氧化氢少,易被消耗有关。有的试剂盒中加入抗坏血酸氧化酶,能起到预防维生素C干扰的作用[2]。但对于存在大剂量维生素C的情况下,该抗干扰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总? ? 结

  目前应用于各个实验室的大部分IVD试剂的方法和原理本质上大同小异,细微差别之处就在于其抗干扰能力的强弱。但对于临床上的一些大剂量用药,或患者自身的吸收代谢能力低下,在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时,血液中仍含有大量的药物或者药物的代谢残留,这无疑会对实验本身造成一种干扰。那么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室人员要完全了解每个检测项目的实验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尽量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同时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在审核结果的时候多思考,尽量多结合其他指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及时和临床沟通。如果确实发现存在临床用药干扰了实验室结果,那么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延缓抽血,争取给到医生一份最真实的报告。

  专家点评

  张帮林副主任技师:

  维生素C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它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强还原性、弱酸性和特殊的药理特性,对于临床检验测定而言,维生素C却是多种物质测定的干扰者。抗坏血酸对检验的干扰是广泛的,因此,临床检验时应特别注意其影响,这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应非常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府伟灵、徐克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秦建萍,姬艳,史兵伟.血中维生素C对trinder反应的影响[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9(0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