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人物|“奋进者”郭晓亮:与时代同频共振

  

  洪山创客英雄汇是洪山区委人才办为推进“学子聚汉”工程,弘扬创客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联合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区科经局、区人力资源局而开展的系列活动。本期嘉宾邀请的是武汉林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亮。

  少有青云志,奈何家贫难致;后怀公仆梦,亦因一名之差遗憾落榜;壮年事业蒸蒸日上,却选择激流勇退下海创业……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郭晓亮感慨最多的仍是“要感谢这个时代!”

  

  武汉林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的融创智谷,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公司在湖北省水利专题咨询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多次被授予省、市各级荣誉称号。作为企业创始人,郭晓亮拥有近二十年水利项目工程经验,主笔负责编写项目近百个,主持技术负责项目高达3000多项。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立足湖北,辐射全国,已成为多城区、多平台的首要合作单位。

  一封信改变求学之路

  郭晓亮出生在河南省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妹妹。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0年,郭晓亮顺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成为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但是一家人经历过短暂的喜悦之后,开始为他的学费发愁。

  “那个时候,林大其他专业的学费是一年5000元,而水土保持专业一年学费只要2500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个最便宜的专业。”郭晓亮至今丝毫不掩饰当年的窘迫,“即便是每年2500元学费,家里还是拿不出来,父母只好到亲戚家东拼西凑。”

  体会到父母养育3个孩子的艰辛,郭晓亮一直在思考如何尽早帮父母分担,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少年来说谈何容易。眼看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他多方打听找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通讯地址。胸怀少年之志,郭晓亮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亲笔信,介绍家中的实际情况,表达对求学的渴望,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由于没有具体信息,他只好在收件人信息栏写下“校长办公室”。

  让郭晓亮意外的是,这封信学校不仅收到了,而且还给他寄来了回信。正是因为这封信,改变了郭晓亮的大学生活。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出台;2000年,国家又对该政策进行了两次调整。郭晓亮成为最早享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之一。不仅如此,在学校帮助下,他还争取了勤工俭学岗位,并凭借个人努力拿到了各类奖学金。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时代带来的红利!”郭晓亮说,有了各类奖(助)学金的支持,他并没有像部分贫困大学生一样对自己过于苛刻舍不得花钱,而是在绝不铺张浪费的前提下该吃吃、该花花,这一心态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由于自认为本科专业选择比较草率,郭晓亮在大四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当时的志愿是五道口金融学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遗憾的是没能如愿考上。本来,郭晓亮还想再坚持一把,但是想到家中两个妹妹还要读书,只好作罢。虽然没有考上,但是备考期间积攒的金融知识却让他终身受用。

  一封信改变人生轨迹

  在随后的一次招聘会上,郭晓亮和湖北省水利厅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省水利厅计划组建一个新部门,急需水土保持相关专业人才。在该厅的盛情相邀下,郭晓亮和两名同学一行三人从北京专程来到武汉,参加公务员招考。由于省水利厅只录取2名,郭晓亮名列第三,三人中一名同学以第二名被录取,他和另一名落榜的同学只好准备打道回府。

  “当时武汉的发展环境,以及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郭晓亮回忆,当时安排他们三人住得是非常好的酒店,临返回还给每人塞了400元路费。心怀感激的郭晓亮临走前又给省水利厅写了一封感谢信。再次让郭晓亮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虽然没有被录取,但是省水利厅也不愿看到优秀人才流失,于是推荐郭晓亮去了省水利厅下属的事业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郭晓亮感恩于心,开始专攻技术。

  2008年,因在设计院表现突出,郭晓亮被借调到省水利厅工作一年。短短一年时间,不仅让他业务上精进不少,而且让他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制度等有了清晰的认知。借调回来之后,郭晓亮已经成为设计院的中坚力量,他负责设计、主持的水土保持项目越来越多。但在他看来,自己的一生似乎一眼望得到头。

  

  时间转眼来到2015年,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放管服”改革等开始提出和实行;到了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出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传达出的积极信号,让郭晓亮沉寂多年的心再起涟漪。这时,更有身边同学从事业单位离职创业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让他再也坐不住了。这是郭晓亮第二次感受到时代的红利。

  用坚持成就自我

  2017年,经历再三思想斗争,郭晓亮在外界异样的眼光中辞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入主武汉林水——一家已经“名存实亡”的公司。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多年来行业内积攒的良好口碑,他和公司仅剩的“1号员工”从头来过,两人在中南路附近的居民楼里开始创业。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土保持”这项在整个项目建设中并不起眼的“小项目”,逐渐由国企实施为主转向市场化竞争。只要能拿到项目,对于技术轻车熟路的郭晓亮来说,生存就没有任何压力。但郭晓亮还是十分谨慎,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他将目光投向武汉周边市场。

  很快,郭晓亮就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但是他并不满足。“这个行业全靠口碑。水土保持项目客单价很低,结款周期很长,需要不断地接单赶活。人员配置就很关键,多了公司养不起,少了影响接单。”郭晓亮坦言,原来在公家单位的经验就派上了用场,他把好的做法直接复制到公司,又发挥民营公司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绩效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将每名员工都培养成“单兵作战”的“特种兵”,写报告、画图、作概算等“一条龙”,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转成本。很快就带着公司发展壮大,员工增加到二十多人。

  关于在中南路“蛰伏”的日子,郭晓亮讲了个笑话。当时公司招人,许多大学生来到现场,一看公司是在居民楼里,还以为公司是搞传销的。

  

  2019年底,公司规模越来越大,郭晓亮将公司搬到了“高大上”的融创智谷园区。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疫情暴发了。“面对第一波冲击,我们迅速要求员工线上办公,维持住了基本的业务。”郭晓亮回忆,一开始,疫情对公司的影响还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诸多后遗症开始显现,压力出现在2021至2022年,由于回款压力较大,一部分员工主动提出了离职。

  “关键时刻有政府在,所以还是得感谢时代。”郭晓亮介绍,在公司最为艰难的时刻,洪山区委区政府伸出了援手,不仅减免了大半年的房租,而且还享受到300万元的贷款贴息。经过一系列调整,公司又重新回到了正轨。目前员工稳定在百人左右,平均年接项目500个左右,项目覆盖省内全域,已经成为行业头部企业。郭晓亮又在园区租住了一处办公场所,形成运营中心与研发中心并行发展局面。这是郭晓亮第三次感受到时代的红利。

  郭晓亮的“要感谢这个时代”并不是嘴上说说。2020年底,武汉林水向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20万元,用于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设立“林水”奖学金;2023年武汉林水又向郭晓亮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捐赠10万元,注入该校水保学院发展基金;在武汉大学攻读MBA学位期间,武汉林水还多次赞助了学校与学院的一些活动。

  

  

  “林能涵水,水亦润林。这也好比我们每一个个体与时代的关系。”郭晓亮一路走来内心始终充满感激。他表示,与时代同频,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发光。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邓洲 王峰(通讯员 赵鑫)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丨张宾??审稿丨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