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引你入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为了让有志于成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本科生尽早融入科研训练环境,学校推出“青青计划”,通过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青年战略科学家培养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思想引领—灵感激发—探索研究—科创实践”全链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二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启动仪式上导师们的学术脱口秀,让我对这一豪华导师团充满了期待。师生们在思想引领、科学素养、专业研究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这点非常吸引我。”2019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朱科祺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沉淀与提升。

  图片

  “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不同的视角和眼光追寻探索科学的前沿。”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在他看来,“青青计划”为师生相互对话、共同科研、合力攻关提供了更多可能。依托该平台,师生们可以共同传创科学家精神,共同登攀科技创新高峰,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青青计划·青科班”青年战略科学家培养平台,由拔尖科研人才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高层次先进青年教师代表组成的导师团履历十分亮眼:他们平均年龄为37岁,或是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们或深耕基础研究,或弄潮学科交叉,并与世界顶级高校和课题组保持密切合作。他们将通过1-2年的跟班培养,带领高年级本科生登堂入室,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一站式完成“二三四课堂”,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34岁的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江文帅,是导师团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青年学生成长:通过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和见解,指导他们在科研领域的成长,激发学员们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全球化视野,从而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

  “更早地让本科生进入科研训练,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对科研的志趣,相当于本硕博打通培养。我们青年教师虽然阅历有限,但有着科研一线的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并且与青年学生年龄相近,更加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榜样的力量。”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吴丹说。

  图片

  高定位、高年级学生参与、多学科交叉,“青青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高层次人才汇聚优势、重大科研平台优势,持续拓展科研实践的时空范围,通过邀请导师带领学生走进产业链、走进大工程、走向国际化,鼓励学生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优秀研究成果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图片

  青年学生在“青青计划·蒲公英”科创育人平台展示前沿实践成果

  “对于本科生的科研引航,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志向。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将在了解每位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的基础上,为他们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根据他们自身对科研的感悟和节奏,循序激进地融入科研过程。”吴丹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以前我担心科研时间的投入会影响专业学习,现在我感受到两者是互融互促的。”得益于竺可桢学院“教授学术小组”计划,数学(求是科学班)专业的汤林立收获颇丰。在加入了孙文光教授小组之后,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

  图片

  教授学术小组师生见面会现场

  “教授学术小组”是一项对竺院专业导师制优化升级的计划。它邀请“顶尖、相对年轻和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优秀教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与不超过5名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开展长周期、个性化的导学培养,力求让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推进精准导学结对,学院依托“竺涯共语”师生交流平台与玉湖学园“一站式”社区育人空间,主动为科学家与学生创造更多近距离、多频次的常态化交流机会,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28场师生见面会,覆盖学生逾1500人次,鼓励学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先生、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提升眼界、引领未来。

  作为首期导师的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求是讲席教授张国捷,更是设计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质疑思辨能力的多种训练模式,主张导师和学生应共同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主动思考、敢于执行。

  图片张国捷教授与学生交流中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在第一期“教授学术小组”见面会上就同师生们说:“当前学校正在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推进使命感激发、贯通性培养、多元化助推、全方位激活、优先级保障等各项工作,以实现学有所引、学有所专、学有所进、学有所乐、学有所助。”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教融合为核心,学校持续激发拔尖学生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领域的科研志趣,辅以贯通培养路径进行生涯指导,更加系统地、协同地驱散迷茫,凝望未来。

  图片竺可桢学院学生在李正龙教授课题组开展科研活动

  在竺可桢学院,原先的神农班已升级为新农科实验班(本博贯通)培养特色班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日益优化,首届“强基计划”学生转段工作在统筹推进,学院研究制定《竺可桢学院本博贯通培养项目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考核内容与过程管理,更多混合班、人社班、图灵班、求是科学班学生进入“3+1+X”的本博贯通培养。此外,学院与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抗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共建科研实训基地,激励学生依托重点实验室主动提出具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并将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作为第一课堂创新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将参加科研实践、赴重点领域社会实践分别纳入第二、三课堂学分必修环节,减少学生“无效学习”和“内卷化”现象,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项目……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迫切需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引领全人类迈向星辰大海,希望同学们能有更高远的追求,以舍我其谁的气魄肩负起重任。”校长杜江峰这样寄语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