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走进小学开讲“开学第一课”: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冯一凡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现代社会,我们该怎么样来保护和发展这些优质的种源?外来入侵物种是什么?都是通过哪些渠道入侵国内的?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日前,杭州景成实验学校邀请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院院长马伯军教授,开讲了一堂关于食物的奇妙“开学第一课”只在更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掀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马伯军教授是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是生物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一直以来坚持从事水稻功能基因发掘与分子机理研究的马教授。从吃饱到吃好,马教授与师生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农作物的发展历程、科学家所做出的探索改进。

  同学们带着一个个的问题与马教授互动交流,从种质创新关系到从吃饱到吃好马教授一一解答,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研学厅掌声雷动,无论是现场的六年级师生,还是观看直播四至九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听得饶有兴致,整个校园犹如一把点燃了热情的火焰,沉浸在科学的热潮里。

  学生杨晨熙说,这次开学第一课是不同寻常,非同凡响的一课。“马叔叔真厉害,听了他的课,我知道了许多可以食用的植物。他成功克隆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他还设计了一个杂志封面,这个封面连续使用了两年。他拥有渊博的知识,能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话语解答同学们的疑惑。结合丰富的实例,加以幽默的方式,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但其实我们原本的种资源非常丰富,只是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人类创造了非凡的新农业,也导致了无可挽回的灾难。中国粮要用中国种,我们要守护传统老品种,只有用自己的手抓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学生王恩达说,有的植物原本并不能直接食用,但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竟然把它变成了一种食物。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科学家们背后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才实现了让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的愿望。“我们更应该珍惜科学家们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把‘光盘行动’践行下去。”

  学生李乐施说,马伯军教授的“种质创新与人类生活”的讲座,让人大开眼界,“非常崇敬马伯伯口中那些做‘种子有良品种基因编辑’的科学家们。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种子,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比如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经过60余年的奋战,终于研究出了天然杂交水稻。我们以后也要珍惜粮食,不辜负这些人的努力!”

  除了学生,学校老师们也感慨良多。

  吕健老师说:“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们对基因工程的不断探索帮助了更多的人,包括我们的学生群体了解到有关生命的奥秘。教师需要在平常的课堂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尝试新型的教育模式并进行经验总结,改善旧态的思维固化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给予学生自己,让学生能学会学爱学。”

  杜旻子老师说:“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更深的体会到了贴近日常,更关注生活逻辑感的培养才能更让孩子们更有学习热情,既丰富了学科内涵,又拓展了学科视野。也能更好的去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更全面的体现学科育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