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到“3.0” ,松江“幸福老人村”模式还能有哪些可能性?

  近年来,在松江区,因“幸福老人村”而获益的农村老人变得越来越多。“幸福老人村”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包含多种养老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其“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创新养老模式在松江多点开花,一条深受农村老人欢迎的“原居”养老之路正慢慢形成。

  “原居”养老初探索

  叶榭镇堰泾村是松江区“幸福老人村”模式的发源地。2015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镇,叶榭镇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

  

  “农村老人比较传统,对他们来说,只有在自己家生活才能算是在‘养老’。”“幸福老人村”的创始人蒋秋艳,注意到了当地老人养老需求,便萌生出让当地老人“养老不离乡”的想法。2016年,通过对村里闲置的农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松江第一个“农村互助养老社区”的民非组织——“幸福老人村”诞生。

  “我们将农宅打造成为许多功能性空间,包括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活动室、多功能会客厅等,老人的吃住玩乐基本都能实现。”蒋秋艳说,“幸福老人村”既能像专业养老机构一样提供服务,又能满足老年人“念旧”的心理。

  一同打理着瓜果蔬菜,闲时一起办活动,学习新手艺,还有自告奋勇成为当地的“护理员”,融洽的氛围让堰泾村老人的生活一片祥和。“住到现在已经快6年了,周围环境好,我每天吃得好、住得好,村里人都熟悉,有人陪着我就够了。”80岁的村民刘大爷是“幸福老人村”的第一批住养老人,他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

  “2.0版”模式再升级

  养老产业的顺利发展,不仅需要新颖的模式,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为解决资金问题,“幸福老人村”采用“四个一点”模式,即出资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老人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三名合伙人投资450万元进行建设;松江区政府按照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予以建设补贴;入住老人按照基本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支付床位费和护理费;社会各方包括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分会分别予以支持。

  叶榭镇幸福养老村模式为“原居”开辟了新的可能,那么如何让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2021年,以叶榭镇“幸福老人村”为起点,属于泖港镇黄桥村的“原居”养老2.0版本上线。

  

  黄桥“幸福老人村”以公建民营为主要运营方式,政府出资,并邀请第三方专业社会机构加入,进一步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宅基地平移,集约利用归并出土地,紧邻宅基地平移后的居民生活区;集合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互助型养老、介护型养老三大方面,利用运营方的互联网医院系统,对接市级医疗专家,搭建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提起现在的黄桥“幸福老人村”,今年65岁的村民钱慧芳连连点头,“景色好、环境好、住着舒服,我们农村真的完全不一样了。”

  持续完善打造“3.0版本”

  “2.0版本”的幸福老人村为农村养老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对于运营主体而言,在农村地区经营一处拥有专业服务的养老机构,依旧困难重重。

  “最重要的就是收支问题。”黄桥幸福老人村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目前一名住养老人平均每月缴费3000元左右,而护理人员每月的人头费近6000元,即便算上政府补贴,现在也依然属于亏损状态。

  

  此外,现有的硬件设备以及活动是否能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也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松江区正在积极探索3.0版本,继续通过“志愿服务+专业服务”的方式,提升农村养老水平。并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在浦南四镇开展更多接地气的为老服务项目,解决农村老人实际困难,力求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功能,打造出拥有松江特色的为老服务综合体。

  文:张立 张孜怡

  受访者供图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