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治理单元 激发社区活力
秋阳高照,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朝阳社区的居民们,在自家门口的凉亭里享受着微爽秋风,他们正商量着给凉亭安上一副电动遮阳帘。“看,网上都在推荐这个牌子。”一位居民话音刚落,旁边一位居民就拿起电话:“喂,老李,装个电动帘要多少钱啊?”顿时,这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热闹了起来。停车位怎么设置、微景观如何改造、垃圾点建哪里、楼上住户漏水怎么办……小区里这些司空见惯的难题,有没有大家共同认可的“解法”“流程”,是否有人断得了这些“家务事”,最为居民们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海曙区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统分沉”改革,在党建统领下将社区工作政务和居务分类,重新确定治理规模和治理层级,根据群众需求打造自治阵地“邻舍家”,探索出“和邻友约”治理法(共绘“和”谐底色、共推睦“邻”自治、共享“友”好服务、共守良法公“约”)。目前,该区已建成“邻舍家”268个,年均接待事项近万件,通过居民自治解决民生问题3万余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最薄弱和最细微处。清官难断的家务事,“统分沉”来解铃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区,海曙区在社区治理方面较早开始探索。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有自治经验也较早遇到新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我们紫薇小区17号至19号楼前有一片空地,长期堆放着大件垃圾,久而久之成了卫生死角,杂草丛生。居委会进行了多次环境整治,大家每次累得‘汗哒哒’,而居民们认为这事跟自己不搭界,不参与维护,治理效果总是不好。”月湖街道迎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蒋玲爱对此头疼不已。2020年8月,海曙区以拥有居住人口2.89万、6个社区的“袖珍”型街道月湖街道为试点,推进“统分沉”改革。由于街道面积小、人口少,海曙区将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直接升级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在所有13个小区建立居民自治服务站。海曙区民政局局长陈臣介绍,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就是功能资源统合、政务居务分类、治理重心下沉。“统”即加强党建统领,建立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上浮和整合原有分散式、碎片化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分”即让社区工作政务和居务分类,腾出更多人力资源投入网格治理工作和引导居民自治服务,通过改革让基层社工政务工作量平均减少40%,入户走访时间增加一倍以上;“沉”即建立“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搭建更加贴近实际的居民自治服务平台,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段距离。自治服务站,居民自主解难有了平台困扰紫薇小区多年的问题,开始有了化解的眉目——小区要把这个死角打造成小花园。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搭起了一个“邻舍家”居民自治服务站,大家立下一个公约:凡是服务居民、推动社区建设的事情,都交给小区自治站负责。同时,社区党委组织来自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等骨干力量成立“7+X”小区自治理事会,其中“7”指居民理事长在内的7位常任理事,“X”指主动参与的热心居民。于是,紫薇小区开启了一场自治行动——由小区自治理事会统筹,小区党员为主体,挖掘小区能人,联动区域资源,带动邻里共同参与花园的打造,共享共管这片“小天地”。短短一个月里,居民主动参与建设,分工明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区党委还积极联络党建共建单位——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委员会,请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养护培训,让每盆花木都有自己的专业“管家”。“因为保留原有绿地上三只鹿雕塑,大家给小花园取名叫‘快鹿公园’。”蒋玲爱说,鹿既代表了公园里的三只鹿,也和宁波话“乐”同音。“快鹿公园就是快乐公园,现在附近的居民每天都会在这里转转聊聊,它真的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小区治理单凭一些业主来推动,这样的治理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不利于小区治理结构的科学化、规范化。”在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萍看来,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有限介入,能够帮助小区理顺物业、业委会、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间的治理机理,让社区治理走上正轨。推动党建联建聚力,吸纳驻区单位和群众力量,开展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双孵化”,为居民自主解难提供支持。目前,海曙区组建了105个社区治理联盟,探索推出共富基金、校地共建、党建统领分区共创等模式,全区每万名户籍人口拥有102个社会组织。治理单元变小,群众主动上台“唱戏”9月8日下午,住在印象花都丽苑小区的张欣逸一回到小区,就先来到“春光里”服务综合体地下室的共享厨房,拿走前一天晚上订购的四菜一汤。“一共不到60块钱,还解放了帮忙带娃的婆婆。”张欣逸说。这个共享厨房只供应晚餐,深受居民欢迎。据了解,试营业以来“顾客”最多时一天达140多人。丽苑小区常住居民约1800人,多为三口之家,老年人口比例不到5%。“调研中发现,小区存在双职工家庭没时间做晚饭、年轻家庭不愿意做晚饭、部分老人没精力做晚饭、早放学孩子不会做晚饭的痛点。”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理事唐海军介绍。因此,大家共同商量决定成立“共享厨房”,将解决“就餐难”的念头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厨房设施、锅碗瓢盆等物品购置,由自治站联系物业,从小区公共收益中开支;垃圾桶、纸巾盒、厨房湿巾和大型厨余垃圾桶由热心群众无偿捐赠;整个项目建设基金,则由理事会联系社区党委,争取到来自区级“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资金和镇级“五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资金的支持……“原先的社区自治,是整个社区范围内的自治。不同行业、不同习惯的居民在一起,很多公共事项难以形成共识。”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跃军说,适度的治理单元是居民有效自治的基础,海曙区缩小治理场域,将社区自治的任务下沉到更小的小区治理单元,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有效性。目前,海曙区依托268个“邻舍家”与小区自治理事会,通过“日值班—周走访—月活动—季分析—年亮晒”的运作机制,配合社区专职社工以秘书长身份参与小区公共事务,以解决邻里烦心事为重点,推动“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着办”。今年以来,累计协商解决问题近6000个。和邻促和美,以城带乡共建共享“‘和邻小院’是个好地方,有问题就到那里讲清楚,很快就解决了。”这两天,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村民陈国民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心情舒畅极了。海曙区城乡共生、村社并存。海曙区社会治理中心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飞龙介绍,今年以来,海曙融合全区30个部门、17个镇(乡)街道的社会治理工作经验,探索形成“和邻友约”治理法,根据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实际打造的全新善治单元“和邻小院”,与城市社区中的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共同组成“邻舍家”自治矩阵,为民排忧解难、共创美好家园。山下庄村常住人口1800余人,邻里间、家庭中难免有各种矛盾。“创新设立‘和邻小院’就是为了收集村情民意,同时让大家聚在一起,摆问题、说事实,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村党总支书记陈武伟说。“和邻小院”不是封闭的院子,而是按照微网格划分,从村里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户中挑出民情联络员6户,由他们家里的院子打造而来,向全村村民开放。陈武伟介绍,村民们闲暇时可坐下聊聊,如果有问题和矛盾,就在这里让民情联络员协调。不仅如此,小院里还定期召开网格议事会,村民对村里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有意见建议,民情联络员会及时向专职网格员反馈。今年79岁的陈国民,是土生土长的山下庄村人。今年3月,他发现从村文化礼堂门口到原乡老街的路上路灯数量不多且大多光线不足,村民走夜路时常有磕绊。在“和邻小院”的网格议事会上,陈国民和其他代表一起向联络员反映了这个问题。会后,问题经过实地走访确认,流转到了集士港镇城建办。不到一个月,由镇城建办牵头,山下庄村委会及时落实整改,在周边共安装了55盏别致的“国风”造型太阳能路灯。依托“邻舍家”自治阵地,“和邻友约”治理法有机串联起政府、党员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高山系列”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涵盖了高山党务政务帮办、数字农业、巡回医疗、应急救援等,将城市服务资源拓展至高山,为全区18个高山村、7300余名群众提供医疗问诊等各类服务,年均解决需求1.6万项;城区“红色访问员”“红色背包客联盟”等志愿服务队伍,为乡村助老、文化生活和家园建设等量身定制“专享服务”。(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孙勇)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