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而行·闯创干|城中村改造,记忆乡愁何处寻?
【殷殷嘱托】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广州行动 优化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促进广州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率先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要找准切入点,加快出台城中村改造条例,编制好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1+N+X”政策体系,坚持成片开发、区域统筹更新,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对19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及4个重点片区进行改造攻坚。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下足“绣花”功夫,让各方宾客处处感受到广州的“高颜值”“好气质”。要让城市更聪明智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深化“穗智管”“穗好办”等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城中村改造被业内喻为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广州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创新措施,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今年,提出全市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重点推进17个城市更新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9月1日,广州市召开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暨广州安居集团成立大会,明确要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努力走出一条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新路子。记者走访天河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天河猎德等地,试图探索城中村改造可持续发展的答案。CBD里闹龙舟。端午佳节,猎德涌上龙舟竞渡,岸上观者如潮。全域视角:如何统筹推动改造升级保护?翻开天河区五山街道的地图,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大学聚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星罗棋布。据了解,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包括3所大学和5家科研院所,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世界级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地,实现校产城的多元联运和有机更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袁奇峰指出,2022年发布的《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从区域整体谋划、科创策源聚力、产业载体供给等着手,为加快建设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指明方向。“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生态、文保、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很多改造项目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规划管控,改造后各种用途的土地仍是交错零星分布。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本质上是逐步盘活存量产业空间,引导低效业态转型升级或进行逐步腾退,也更需要从全域视角推动改造转型升级。”袁奇峰说。在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看来,传统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市场化改造模式存在整体统筹不足,拆迁补偿成本高、进展偏慢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统筹力度、统一拆迁补偿标准,探索更公平的改造溢价共享机制。张莉指出,不同片区的改造成本和增值收益差异较大,考验对整体空间规划的统筹能力。即使对于同样区位的城市更新项目来看,不同的更新方案之间的项目差距也很大。此外,广州的城中村不仅承担居住功能,还和大量专业市场有关,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在改造进度和产业、就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做好平衡,考验对长短期发展的统筹能力。长短兼顾:为未来预留多少发展空间?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兼顾长短期利益?“工作方案”明确,要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为前提,合理安排升级改造、增建扩建教学科研用房、实验与中试基地、学生与教职工宿舍、共享交流与公共活动场所等,逐步改善内部空间环境品质。近日,记者走进天河区五山街道华工社区,位于天河区辽河路28号的华工党群服务中心大门敞开,这座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的氤氲中生机勃勃,这里还是华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成为开展公益服务的服务场地。不久前,“华工益+”慈善空间在华工社区居委会挂牌创立,以此为阵地,盘活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居民,组织高校及社区志愿团队,打造成涵盖社交互动、文物保育、红色文化宣传、社区公益等功能的慈善空间。五山街道华工社区党委书记叶少君介绍,华工社区辖区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全范围,华工校园里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建筑8处。华工社区党委将党建共建与历史文物保护利用有效融合,真正让工作队伍“强”起来、历史建筑“活”起来、文化惠民“亮”起来。立足五山独有的高校资源,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离不开高校的参与。早在2021年,天河区五山街道党工委、五山街道办事处联合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天河区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设计制作了《五山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手绘地图》,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以生动形象呈现眼前。城中村改造要考虑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空间的需求。张莉表示,在新发展阶段,中心城区的重要性凸显,一是创新集聚,二是消费活动集中。环五山片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高校,研究机构林立,可以成为研发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吸引高技能人才。未来,五山片区改造需要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改造方式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工作居住空间。留住记忆:古村新城如何共生共荣?“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旧村改造中的一个重点。”李伟时是天河区猎德村土生土长的居民,他说,旧村改造不仅要“塑形”,更要尊重历史,留住记忆。如何在改造过程中留住乡愁?天河猎德的变迁有着借鉴意义。历史中世代务农的猎德,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大量土地被征用,盖起了数万平方米的厂房,开办了水果加工厂、制衣厂,建起了码头、仓库。进入21世纪,猎德首创全面改造,在无任何经验借鉴的前提下,创造性提出并成功实施全面改造,让猎德这座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村传承得以完整延续。在改造过程中,猎德村尽量保留浓缩着古村气质、传承着水乡精神的重要文化构件,例如以猎德涌龙舟塘作为龙舟文化的源头,将复建安置区建设成传承着猎德民俗文化的、犹如龙舟待发的建筑群,组成“龙舟竞发”的脉络。此外,在保持猎德旧村建筑肌理的前提下,猎德村沿猎德涌两岸将村内重要的祠堂、庙宇和有代表性的民居重新进行规划布局,重塑代表岭南水乡文化的建筑。今日,漫步猎德古祠堂区,历史文化长廊中,仍能看到旧村街巷名、旧村的祠堂匾额;旧时的石板在长廊中间,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新与旧的石板相互映衬,古村新城的记忆既能被看见,猎德村民的乡愁在新城中也能被感受。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