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水电英才从三峡大学走来
位于长江三峡之滨的三峡大学以水电专业著名,40年来培养了15万水电建设人才。近20多年来在祖国所有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中,都可以看到三峡大学培养的水电英才的足迹。这批水电英才把壮志豪情写在祖国的山河间,把家国情怀铭刻在对事业的追求中。
杨启贵:30多次临危受命化险为夷
1983年毕业于三峡大学的杨启贵,现为长江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曾获得许多荣誉称号,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是最沉甸甸的。
杨启贵曾30多次临危受命。
图为杨启贵(左一)在卡洛特水电站现场指导工作。新华网发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傍晚,大雨滂沱,余震不断。杨启贵一行不顾危险,赶到沉抗水库察看大坝裂缝。7平方公里的大坝水面,囤蓄着8700万立方米的洪水,一旦溃口,后果不堪设想。
5月21日,杨启贵担任大坝除险修复裂缝方案编制组牵头人。有人提议腾库保坝,而经过勘查,杨启贵大胆认为水库受损程度有限,无溃坝风险,但要对裂缝迅速修复。
23日深夜12时整,经过反复计算、比选、设计,由杨启贵执笔的《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向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正式上报,并获批准。
5月26日,一场波澜壮阔的疏通工程拉开战幕。杨启贵住到坝上指挥,与抢险救灾官兵生死与共。
经过施工疏通,6月10日20时坝前水位终于回落至720米安全水位以下。因疏散转移而背井离乡的20万民众扶老携幼,纷纷回家,开始了重建家园。杨启贵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杨启贵参加了西藏易贡堰塞湖、四川唐家山堰塞湖、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堰塞湖、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江西抚河唱凯堤溃口、湖北东方山大坝集中渗漏等30多项重大灾害的抢险工作,每次都化险为夷。他还作为中国政府专家,赴巴基斯坦提供堰塞湖除险技术援助,赴泰国提供防洪救灾技术援助等。
杨启贵说:“30多次的抢险救灾,每一次都是对勇气和能力的挑战,也是我应尽的职责。”
何林:金沙江上的“定海神针”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水力资源一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极具开发价值。但是金沙江流急坎陡,开发难度大。
开发金沙江的水电工程从2011年开始。毕业于三峡大学水电施工专业的何林担任金沙水电站负责人。“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当时何林先后参与了溪洛渡、锦屏一级、官地、跷碛,红叶等10余座水电站的设计或建设管理工作。
图为何林(右二)在金沙水电站临时跨江索道桥施工现场。新华网发
狮子石危岩体岩石风化严重,数千吨巨石危如累卵,在建设工作中,对下方坝肩边坡开挖和未来厂房运行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是困扰金沙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拦路虎。何林深知,唯有现场踏勘,才能制订科学处理方案。
狮子石山势陡峭,没有路,很多地方需要拽住绳索向上攀爬,年轻小伙子来回都要5个小时。当时,40岁的何林正身患腰疾,每次爬山都是巨大考验。工程技术人员劝他:“我们上去就行了,您就不要上了。”他却说:“不拿下狮子石,工程建设就不能顺畅和安全地推进。金沙水电站是百年大计工程,我们不能把隐患留给子孙后辈,爬这点山不算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他的亲力亲为,金沙水电站建设连续9年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成为业内安全管理标杆。
何林,这位领头人,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使金沙江首台机组于2020年11月30日正式投产发电,不仅实现了提前一年发电的目标,还在节约成本和发电收益上增收约10亿元。他被同事们誉为金沙江上的“定海神针”。
杨泽艳:咬定“求实创新”不放松
贵州乌江洪家渡水电站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启动工程。洪家渡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79.5m,有人说这种坝不可能建这么高。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杨泽艳带领他的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认真探索,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大坝设计中,杨泽艳追求结构新型化,大力运用创新技术,创造出了奇迹。整体设计和创新应用,减少坝肩石方开挖量130万立方米,减少坝体填筑量100多万立方米,缩短了建设工期1年,共节省工程直接投资约2.2亿元。他因此拿遍了当时国内建设领域的大奖,也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洪家渡水电站也成为我国2005年完建的第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图为杨泽艳在两河口水电站大坝工地上。新华网发
2016年,杨泽艳迎来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技术挑战,承担了四川雅砻江巨型水电站工程——两河口水电站施工阶段的技术咨询任务。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建设面临“高海拔、高边坡、高土石坝、高流速水流、高地应力厂房”等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在他的技术咨询下,这座电站已顺利建成发电,成为目前青藏高原建成最大的水电站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之一。
“求实与创新是我们新一代水电人一生的追求。”1983年毕业于三峡大学的杨泽艳说,他主持参加了天生桥一级、糯扎渡、白鹤滩、乌东德、缅甸孟东等国内外数十座特大中型水电工程项目的咨询、审查、安全鉴定或验收工作。
汪志林:打造世界一流精品工程
汪志林是三峡大学1987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生,现任中国三峡集团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
在国际坝工界,有一句话叫做“无坝不裂”。虽然三峡工程在大坝温控防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位于金沙江下游峡谷河段的溪洛渡水电站作为300米级超高拱坝,在温控防裂上的难度要比三峡大坝这类重力坝高得多。
要打造世界一流精品工程,时任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程部副主任汪志林立下壮志,“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
汪志林率领团队在反复研究温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新工艺——智能化通水冷却系统。
汪志林像一颗钢钉钉在工地上,反复与施工单位沟通,确保新工艺的顺利推进。他总说,“不下硬功夫,怎么啃硬骨头呢?”就这样,他组织管理施工单位安装了近9700个现状监测传感器,通过智能通水及时调整大坝混凝土温度状态,最终实现了全坝无裂缝的目标。
2016年,溪洛渡水电站获得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
图为汪志林在建设三峡工程三期上游基坑工地。新华网发
2012年7月,汪志林调离了岗位,全面负责世界上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工程建设。短短两年,汪志林就创造了水电站建设的多个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单机容量100万千瓦世界第一,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世界第一……
2015年,白鹤滩地下开挖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就达到了99.6%,工程质量优良,且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
就这样,汪志林的团队获得了一系列引领世界水电的创新成果:全面应用智能通水技术,实现大坝混凝土精准化温控、低热水泥的应用,打开了高拱坝建设之先河……
从三峡大学走出来的英才们自2000年以来,共获得578项科技奖励,其中参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29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0项;获得其他省科学技术奖11项;获得学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1项、二等奖18项。2019年,三峡大学参与完成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受到国务院表彰。(田吉高、刘兆奎、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