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科深度融通 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新文科”建设,南京高校先行先试

  推进学科深度融通 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入学近两个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英语”双学士学位大一学生谈旻优感觉自己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他的专业以国际法系列课程为重心,基本都是全英文授课,要想将课程内容“照单全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少不了。“法学+英语”双学士学位是南师大“新文科”建设的全新尝试,今年9月首次招收40名本科新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之一,另外的三个“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多所在宁高校先行先试,打造出文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南京方案。

  1 传统文科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高校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

  “过去以固化学科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文科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斐举例说,目前,我国涉外法律人才在整体上呈现规模小、数量少、分布散等特点,我国能熟练从事涉外业务的律师仅有7000余名。“懂英语的不懂法律,懂法律的又很难将英语当成母语应用,这导致我国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力比较低。”

  早在2010年,南师大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采取法学、英语“2+2”模式,本科生在法学专业进行招生,所谓“2+2”就是学生入学后,前2年在学校外国语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语种进行学习,大三、大四以后再进入法学专业继续学习。倪斐坦言,培养跨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学科“大拼盘”,实践发现,“2+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最终法学专业能力不如法学系,英语专业能力不如英语系,“不管是法考还是考研,他们都不占优势,所以后来就停招了。”

  “我们一直在深入思考,如何将法学和英语真正融通。”倪斐告诉记者,今年9月,法学院再次携手外国语学院开展“法学+英语”新文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首批招收40名学生,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新文科的“新”是指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除了“法学+英语”,南师大还设立应急管理、跨媒体艺术等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专业;南京大学哲学专业实行新型书院、导师制等;南京理工大学在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开办创新实践班,开创了理工文交融培养复合型人才先河;南京审计大学以新文科和审计行业特色为依托,探索创新“审计+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通晓国际审计规则、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涉外审计人才。

  2 不是简单的学科“大拼盘” 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过去的法学、英语“2+2”模式是复合型人才培养1.0版本,那么如今的“法学+英语”双学士学位就是2.0升级版。无论是全英文课程建设还是教学,南师大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和探索。从大一开始,40名学生就开始接触法学和英语知识,翻开他们的课程表,不难发现,《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WTO法》等国际法学科的主干课程占了一大半,全部开设为英文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也是英文教材。

  新文科能否做得好,老师也是关键。倪斐告诉记者,外国语学院有一批专门做法律英语的老师,他们长期从事法律典籍的译介与传播工作。法学院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全英文教学经验,还具备英文研究能力。近年来在外文期刊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出版6部英文著作和译著。“两个学院的老师都是精兵强将,强强联手,打破法学与英语之间的专业壁垒,我们有信心将学生培养成外语和法学功底扎实,可以为国家解决重大复杂涉外法治事务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10月24日,南京审计大学英语专业(涉外审计方向)大四学生盛遵锴、李珂迪结束了审计翻译的期末考试,又投入到紧张复习中,接下来的一周,他们还有英文审计报告撰写技巧、舞弊审计等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为英语专业(涉外审计方向)的学生,除了英语类主干课,经济学、审计数据分析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等审计类主干课同样贯穿了他们整个本科生涯。经过4年的学科交叉培养,他们也从一个“小白”成长为熟知审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涉外审计业务实践能力的“英语+审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 除了打好专业基础 更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

  王家峰是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同时他也是学校应急管理专业的负责人。10月24日中午,给大一新生上完应急管理导论课后,王家峰又忙着跟相关人员确认学生参观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相关事宜。“10月25日下午,我们组织了大二学生去应急管理局参观学习,下周大一新生也会去。专业学习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出去走走看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王家峰表示,与大家理解的传统文科只能坐在课堂“啃书本”不一样,新文科建设更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国庆节前,我们特别组织了一个高端论坛,邀请全国应急管理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为同学们做科普,考虑到专业建设侧重化学化工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所以我们也跟金陵石化等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作为教育部2019年度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南京大学哲学拔尖基地已于2020年开始首批拔尖计划学生的招生工作。对于2022级哲学拔尖计划学生赵昱昊来说,哲学拔尖计划不仅让他提前“输入”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输出”机会。通过“伯明书院—唯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他有机会在哲学系韩玉胜教授的帮助下进行美德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尝试。

  “在自行阅读文献、与导师交流沟通、论文写作实践等一系列锻炼中,我切实提升了学术能力。同时,我还报名担任了南大附中的校外辅导员,有机会向高中生科普哲学知识。”赵昱昊告诉记者,他将自己在哲学系学习到的知识,融入自我思考,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输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这个暑期,我还参与了依托哲学拔尖基地的‘敦煌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赴甘肃敦煌进行实地考察研学,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增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