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猿编程创始人李翊: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少儿编程经过多年的稳健发展,正在AI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AI时代,编程不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还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绝佳载体。
猿编程诞生于六年前的10月24日“程序员节”,创始人李翊同时也是猿编程的首席内容官,六年来几乎每个上午,他都要和教研团队一起“磨课”。
李翊认为,在线学习平台区别于线下服务机构的核心,并非表面上看到的更低成本,而是能在内容体系与产品服务上,做及时与持续的优化和迭代。
科技不断发展,编程的场景随之丰富和进阶,尤其是与编程直接相关的已经开启AIGC技术迭代。如何让中小学生通过接受编程掌握时代的基础素养?李翊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时指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经历从启蒙认知、思维训练、动手实践到融合创新的递进过程。
效果外化与效果内化
《21世纪》:少儿编程行业的竞争很激烈,是否存在产品的同质化现象?
李翊:少儿编程行业在刚兴起时有过产品同质化的阶段,当时业内对这个品类的认知较浅。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内容体系不断成熟,产品同质化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我们跟很多机构的产品就是不一样的。如果想在这个行业做得长久,大家都要去深度认知怎样给孩子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同质化走向百花争鸣,探索不同的方向。
《21世纪》:猿编程的课程体系里不包括很多公司都在开的图形化编程课和C++编程课,这是为什么?
李翊:我觉得图形化编程不是一种编程语言,它只是一个方便孩子入门的启蒙工具。在启蒙阶段,我们坚持让已经具备基本学习力的孩子(小学生)从真正的代码编程学起,只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打好基础,我们会在前面的基础阶段通过代码与硬件结合,教孩子写简单程序来操控硬件,从而更直观地感受编程。
同样,猿编程也不专门开以C++为编程语言的课程,C++诞生于1970年代,是底层语言。目前主流的是Python、Java、JavaScrap这些解决应用问题的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未来这一代孩子要去使用和面对的更多是“应用级语言”。
为什么很多机构现在还在开C++课程呢?是因为信息学奥赛选用了C++作为参赛语言。信息学奥赛创办时Python还没有出现,此外信息学奥赛重在考查算法而不是语言能力,C++作为底层语言,能够更好展现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所以它作为竞赛语言是合适的。
我认为孩子未来如果不想参加信息学奥赛,就没必要学C++。竞赛当然有助于择校和升学,但我们不能夸大竞赛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每个人都能打比赛,因为竞赛的成功者只是极少数金字塔尖的孩子。我们对有需要参加比赛的孩子提供优质的赛考服务,但是我们一直秉承的是“不做夸大,不是全部”的原则。
学习编程的目的应该是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这涉及猿编程的理念,即追求学习效果内化而不是外化。少儿编程行业有一个主张叫效果外化,因为编程是非刚需,需要让家长看到学习效果,从营销层面来讲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我认为更多还是要做效果内化,给孩子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21世纪》:猿编程即将推出未来科技素养课,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科技、脑机科技、、、科技、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这是独立于主线课之外的板块,还是属于编程课体系?
李翊:它是编程课的一部分,编程课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主线编程课,包括C系列《编程应用与计算思维》、R系列《创意编程》、A系列《高级算法编程》,这个板块是直播课,体系化讲授代码和程序;二是计算思维课,以AI课的形式与编程课程一起学,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三是未来科技素养课;四是实验室、社区等创作平台,以及各种创新活动。
《21世纪》:为什么推出未来科技素养课,是因为用户需求有变化吗?
李翊:对于编程来说,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写代码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编程的能力。当孩子未来要用代码去解决人工智能、芯片科技、脑机科技、、、科技、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问题时,他需要对这些领域本身有所了解。在孩子初学编程时,可以教他们用代码写一个小,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随着课程的深入和进阶,还要让孩子知道未来用编程去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培养孩子从“小兴趣”发展到“大理想”。
《21世纪》:编程是一项技能,技能背后体现的是思维,你是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
李翊:培养孩子成为程序员不是目的,关键是在学习掌握编程语言的过程中,去发展孩子的计算思维,让其拥有创造能力、具备未来视野。计算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归纳思维、分解思维、算法思维、评估思维等,掌握了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孩子从学会“解题”到学会“解决问题”。比如,二维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为什么四四方方却只有3个标识点,这背后是“不对称”原理,让手机能够适应二维码的各种摆放姿势;同样,为什么墙上的二维码模糊后还能被扫码识别呢?这背后则是基于“冗余”原理,在二维码设计中将简单的两点一线转变为几倍数量的点连线,提升二维码抗干扰性。
行业增长非指数级爆发式
《21世纪》:猿编程没有开图形化编程课程,为什么开了类似图形化编程的AR编程,这门课在业内还是比较独特的。
李翊:AR编程可以作为体验式、启蒙式产品,它类似于图形化编程,只不过图形化编程是在电脑上面摆图形,而AR编程是用实物去摆图形,将3D虚拟影像与现实环境结合,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描实物卡牌,可以实现人机交互。AR编程让编程逻辑和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编程去演绎救火、火箭发射、榫卯结构等,生成3D视觉效果来体验这些场景。
开发AR编程的另一个初衷是进校园,因为有些学校机房数量有限,有了AR编程,学生们在普通教室里就可以上编程课,学生在课桌上通过实物卡牌编写程序,老师配备一个平板就可以展示和讲解。
《21世纪》:猿编程为什么要开展校园业务,如何运营和服务?
李翊: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开设编程课,但一些学校缺乏体系化的课程和硬件设施,需要社会机构进校提供普惠服务。猿编程校园业务为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包含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猿编程课堂云平台、师资服务、活动竞赛等。
这项业务刚刚起步,由本地化的服务团队承接服务,包括教师培养、测评支持、课题研究支持、活动组织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和运营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有很多种可能。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服务成本,线下服务并不很重。
《21世纪》:少儿编程被认为是科技类素质培训里最成熟的赛道,但是为何到现在都没有大体量的公司,比如达到百万学员、百亿营收的规模,你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李翊: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并不低,从我们现在的复合增长率来看,达到你说的那个量级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我们确实也是照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发展的,但这不是一个着急的事情,要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孩子、家长的需求。我认为少儿编程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线性过程,不会有指数级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把口碑做好,需要沉下心来,不急不躁,眼光长远。
这个行业有渗透率的问题,要让更多孩子、家长认识到学习编程的价值,需要社会整体的推动,但不能靠制造焦虑提高渗透率,因为孩子、家长终究会慢慢地认知到编程教育的价值,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AIGC技术将带来深刻影响
《21世纪》:在应用AIGC方面有什么规划?
李翊:内容方面,把AIGC技术的发展引进到课程里,即所谓的“人工智能第一课”,包括编程课引用的场景、案例,未来科技素养课的专门介绍等,要让学生感受到AI技术的最新进展。技术方面,把AIGC技术应用到服务体系里,比如帮助孩子调适代码,孩子写出一段代码后出现了卡壳或者BUG,以前要靠老师去指导他,现在AIGC技术可以自动找出错误并给出调适方案,虽然还需要一个测试和优化的过程,但AIGC技术注定会给课程模式、教育行业运营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21世纪》:背后的大模型是自研的还是通用的?
李翊:有通用的部分,也有自研的部分,我们正在做选型和优化,当前应用大模型要考虑性价比,所以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方面要做权衡和测试,未来方向是明确的,在这个领域肯定要有突破。
《21世纪》: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应该秉持什么理念?
李翊: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授技能是短期的,长期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思维和素养方面,特别是“计算思维”——这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和素养的培育,要放在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情境下,而这个情境必须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的,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方式。
《21世纪》:你觉得人工智能教育面临哪些挑战,有何解决对策?
李翊:对于孩子而言,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还应该是应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深奥的人工智能知识是不现实的,但要通过科普让孩子提前储备相应的能力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顶层是应用,背后要经历从启蒙认知、思维训练、动手实践到融合创新的递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