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国家公园物种观察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国家公园物种观察——老生返场 新生报到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两年来,我省高校和相关机构科研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批新物种,记录到了多种“久未谋面”的珍稀物种,这直接反映出海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珍物返场 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

  今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组成的野生动物调查研究团队惊喜地发现,他们布设的红外相机又拍摄到了一只中华穿山甲。近几年,这种此前已消失近20年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出现在海南热带雨林中,意味着这里仍是它们的栖息乐园。

  中华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哺乳动物,又名鲮鲤,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南方各省,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也有发现。中华穿山甲喜欢生活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中。打洞是穿山甲的强项,这也是其名称由来。它们经常白天挖洞睡觉,晚上出来觅食,既能翻山越岭,又能游泳,还可上树找白蚁等小型昆虫吃;遇敌时蜷成一团,以遍布全身的坚硬鳞甲为甲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高级工程师莫世琴介绍,中华穿山甲视力不佳,主要靠闻气味寻找猎物,以长舌舐食白蚁、蜜蜂或其他昆虫。中华穿山甲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让林木免遭白蚁的破坏,有效维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除了中华穿山甲,该野生动物调查研究团队还用红外相机拍到了另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鼻巨蜥。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时隔10多年后,再次记录到这一物种。

  圆鼻巨蜥。姜恩宇 摄

  圆鼻巨蜥分布范围较广,云南、海南、广西、香港等地均有发现。一条成年圆鼻巨蜥体长1米至2米,体重40斤至60斤。圆鼻巨蜥喜欢生活在有水源的环境里,它们很能憋气,吸一口气能持续潜水十几分钟。其英文名直译为“水巨蜥”。

  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对圆鼻巨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被列为极危物种,存在灭绝风险。正因如此,这次在海南热带雨林中记录到圆鼻巨蜥,尤显珍贵。

  新种涌现 海南马铃苣苔、霸王岭天麻

  除了老面孔重现,还有新面孔亮相。近两年,我省科研人员和调查团队跋山涉水,穿梭于雨林中,发现了一批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个物种基因库的内涵。

  2022年,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任明迅教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俄贤岭片区的一座石灰岩山上,发现了一种莲座状的草本植物。经过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个新的海南岛特有物种。目前,这种植物已被命名为“海南马铃苣苔”。2020年,任明迅团队还在鹦哥岭和黎母山上发现了新物种迎春花马铃苣苔。

  迎春花马铃苣苔。袁浪兴 摄

  海南马铃苣苔花冠两侧对称,花瓣为黄色,雄蕊外露,相较于同属物种形态差别很大。海南岛现有马铃苣苔属5个类群,均为海南岛特有种,海南马铃苣苔是其中唯一生长于石灰岩地貌上的类群。该新种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海南岛石灰岩生境隔离对物种形成与维持的作用,以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原真性。

  同属马铃苣苔属的迎春花马铃苣苔,其花冠辐射对称,花瓣为黄色,因形似迎春花而得名。目前,这种植物仅发现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鹦哥岭和黎母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矮林中,是观赏价值很高的物种。它的发现,证实了海南岛高山峻岭对物种形成与维持的作用。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兰科植物生长的天堂。2022年,海南大学宋希强教授团队在五指山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广椭牛齿兰,该物种此前在中国无记录。今年3月,该团队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发现了兰科植物新种——霸王岭天麻。

  霸王岭天麻结出果实。宋希强团队供图

  据了解,全世界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均被纳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不少类别既是“极小种群”,也是“旗舰种群”,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极为敏感,即一旦生境遭到破坏,种群往往很难恢复。兰科新物种的不断发现,从侧面证明了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集体亮相 4种鸡油菌可食味美

  今年45岁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念开,长期从事大型真菌资源、分类和人工栽培等的研究,被人称为“雨林蘑菇教授”。海南热带雨林是他最为看重的科研阵地。20多年来,曾念开带领团队,已发现并命名95种大型真菌新物种。仅2021年以来,他就在海南热带雨林里发现了26种新物种,其中4种是可食用且味道鲜美的鸡油菌——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大果鸡油菌、美丽鸡油菌。

  大果鸡油菌。曾念开 摄

  1973年,我国菌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维蕃在云南发现了国内第一个鸡油菌属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云南鸡油菌”。鸡油菌属在分类上隶属于鸡油菌目齿菌科,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在曾念开发现的4种鸡油菌新种中,大果鸡油菌最为惹眼,它亮黄色的菌盖呈漏斗状,远观如一顶皇冠。目前,大果鸡油菌仅发现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壳斗科和松科植物混交林中。为纪念我国已故著名真菌学家裘维蕃,曾念开团队将其发现的一个鸡油菌新种命名为“维蕃鸡油菌”。

  白盖鸡油菌和美丽鸡油菌的名称,均源于其外部特征。前者的菌盖呈白色,后者的菌盖呈亮橙黄色,颜值颇高。曾念开介绍,在热带雨林中,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大果鸡油菌、美丽鸡油菌虽然个头不高,但它们均能与相关植物建立共生关系,是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好帮手。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我相信还有很多新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曾念开说,未来他将继续开展大型真菌研究,向更多人展示海南这个“天然菌种库”的魅力,助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张期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