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中文最详尽韦伯传记,带读者进入“社会学奠基人”精神世界

  近日面世的《韦伯传:思与意志》可能是迄今中文世界中最为详尽的马克斯·韦伯传记,韦伯研究专家迪尔克·克斯勒用超过千页篇幅,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详细讲述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的生命历程和他所在的时代。对于专业研究者和韦伯爱好者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引进推出的《韦伯传:思与意志》,是韦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和研究材料。位被视作“社会学奠基人”的学人将在2024年迎来160周年诞辰。日前,在古色古香的上海申报馆THE PRESS,浙江大学“马克斯·韦伯著作翻译与研究中心”主任阎克文与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赵英男,围绕着已故德国思想名家马克斯·韦伯的生平与作品展开对谈,该书译者黄自勤和高星璐分享翻译心得。作为《韦伯传:思与意志》审校,阎克文认为,对于进入马克斯·韦伯的思想世界,该书是一个好的引子。在他看来,韦伯对于德国学术思想及文化传统来说,是“叛逆型人物”,尽管他熟稔哲学史、哲学人物、哲学理论等,但是他极少谈论哲学。其中的核心原因在于,韦伯是经验理论家,而非纯理论家,哲学不是他的学术兴趣。阎克文介绍,德文原版的韦伯全集已悉数出版,共计56卷。目前英译本规模只相当于全集十七八卷,中译本也是如此规模,因后者大体上是通过英文转译而来,极少通过德文。“这由此便导致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文本信息的流失和失真程度严重。”他强调韦伯思想的“复杂性”,这是由经验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韦伯只不过是将之揭示出来而已。若只是浸淫于概念游戏,就捕捉不到经验世界。为了说明这一点,阎克文提出“概念工具箱”说法,借助形如责任伦理/信念伦理、三种支配类型等韦伯式概念,可以进一步挖掘经验世界内部的相互作用。这部超千页传记,在呈现韦伯的形象方面,有何独到的特点?阎克文认为,克斯勒教授准确把握到了韦伯的多元化问题。任何一个历史过程、历史现象,都是由多种原因、要素所决定,不论军事、政治、文化还是经济。相较于其夫人玛丽安妮传记,克斯勒在选材上更为多元广泛。赵英男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韦伯大学第三个学期开始之后,作者便较少大段引述玛丽安妮的报道。“或许这时韦伯无论是思想还是人格上的成熟,可能到达新的阶段,人们已经无法依靠某种单一材料去理解这个叫做马克斯·韦伯的人,因此多元化是这本传记突出的特征。”他提到,在韦伯演讲《以学术为天职》当中,他说现代学术生活其实是无止境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一个人“不会有享尽天年之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与死对他来说不是特别有意义。这种“托尔斯泰式的问题”,一反韦伯以往对世界所做的理性化考察,若是对韦伯个人经历有所了解,便能理解这种张力。高星璐借用德语单词“会跳舞的熊”,将《韦伯传》翻译过程比作“戴着镣铐跳舞”,需要在自由表达与遵守翻译规范中做平衡与斟酌。图片来源:出版方编辑:许旸责任编辑:李婷*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