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郑荣华:扎根奉贤的青年农场主

  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东乡人”“西乡人”,但在奉贤的这片热土,他们早已成了“村里人”。这种归属,一方面源自他们对这个舞台的贡献,另一方面,更来自于舞台下观众的喝彩。郑荣华就在其中。

  “一般多久回家一次?”我知道他老家在浙江黄岩。“很少,基本不回去了。”郑荣华笑道:“父母、老婆在这边已经住了近20年。特别是两个孩子,每次回去,他们都闹着要回来,说奉贤才是他们的家。”

  正说到为什么会选择在奉贤安家落户,一个戴眼镜的中年汉子走了进来。郑荣华起身相迎,相互介绍,原来这位是四团镇三坎村的村委会书记黄晓庆。郑荣华和黄晓庆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郑荣华随父亲在团南村种西瓜时,黄晓庆正担任团南村支部委员,农副主任。2013年郑荣华在三坎村成立亦博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时隔八年,黄晓庆又到了三坎村任村委会书记。

  时间和空间的交织让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题。“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政策上的优待,如果有,也是郑荣华自己创造的。”黄晓庆说:“2017年,奉贤农校开办了一期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郑荣华作为第一位‘新奉贤人’参加了。同年,市农校举办了第三期名为‘青年农场主’的培训课,作为奉贤农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郑荣华也得以推荐参加。”“这样系统的学习把我的世界打开了。”郑荣华接过了话茬:“从栽植理论到经营模式,从销售渠道到资源共享,这些隐形的财富,都来自奉贤这片热土。”

  “我看到资料里说郑总现在已经承包了500亩地,这些土地的流转是怎么产生的呢?”我问。“其实是个双赢。”郑荣华说道:“对本地的村民来说,他们一年基本只种一茬稻谷,其余很多时候土地都荒废了。而对于我们来说,一年的时间里可以翻种三茬、四茬,甚至更多。这是土地利用率的问题。”

  “这也是摸索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有迹可循的地方。”黄晓庆补充道:“现在是农户将土地通过政府平台流转到村里,村里再流转到大农户,这对村民和大农户都是一种保障。而市里也通过平台进行相关的补贴。”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现代农业基地,这是市里的重点项目,交由郑荣华负责,就放在了三坎村。”黄晓庆眼神里灼灼生辉:“你可以去看看。”行走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路的两旁是清一色种植蔬菜的大棚。大棚里隐隐有村民在走动,浇水、补苗、除草,嘈杂而温馨。

  “新的现代农业基地有怎样的特色呢?”我问。“主要以市里和区里下来的新品种为主。在种植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打造具有奉贤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比如合作社,比如青少年农业实践基地等等。”黄晓庆笑道:“当然,这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话题。”

  采访临近结束,我回到合作社。不少村民正在操作间包装蔬菜,水灵灵的茭白,碧翠碧翠的杭白菜,这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蔬菜很快就会被运走,走向盒马生鲜,走向叮咚买菜,走向万家灯火。

  正在摘菜的沈阿姨告诉我,她是本村的村民,土地流转后,和很多村民一样被返聘到合作社。她现在有两份收入,每月合作社5000元,镇保2500元,还有其他零零散散的钱。

  “钱多得来,花不完。感谢政府……”这种略带夸张的回答让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她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射,或者是担心失去,也或是极其满足。而另一种意识接踵而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郑荣华急管繁弦,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变成了青年农场主。而其他的村民,在绘就蓝图的热土间,他们也成了职业农民!

  撰稿:牛斌

  原标题:《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郑荣华:扎根奉贤的青年农场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