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艺术教育变得更加“立体可感”
刚刚开学,长春市初中生董伟惊喜地发现,艺术课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过去只有音乐和美术,现在新增了舞蹈、戏剧、影视,而且可以自选学什么。”
今年秋季开学,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学生可以选择两项或以上学习。
新课程增科扩容加强综合性
自9月起,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艺术课程有所变化。此前,艺术、美术、音乐为三门独立课程。而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综合性更强。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胡智锋表示,过去强调的是音乐、美术单科教育,现在综合性加强,艺术课成为涵盖五部分内容的综合课程。“此次课改的核心变化在于,教育理念从育学转为育人。涵盖五个领域内容的新艺术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舞蹈、戏剧、影视的加入,可以提升艺术课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他说:“原来的课程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现在则强调在现实情境下培养学生的感知、表达、创作等能力。”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王琦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交互性产品进入普通人生活,中小学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大量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涵盖相应内容。
学科融合是本次课改重要探索
一段悠扬的琵琶独奏后,随着六幺舞视频片段的播放,身着汉服的学生口中诵读《将进酒》缓缓步上前台,摆出《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优美造型……这是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孙小华的新课标教研展示。
孙小华表示,学科融合是本次课改的重要探索,目的是增强学生综合美育素养,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可感”。
根据新课标,一至七年级需有机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内容。例如,三至七年级的舞蹈主要学习舞蹈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题即兴表演等。戏剧则选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等。影视则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开展实际操作。记者看到,新课标还设计了创编校园微电影、定格动画等内容。
“大象、狮子的动作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舞蹈教师林子璇带着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她说,低年级教学尽量在舞蹈中加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兴趣;高年级则融入美术、舞剧、歌剧等内容,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会艺术乐趣。
八至九年级开设的课程内容更加深入,实践性更强。比如,有的学校从语文课本中选出名篇让学生改编成话剧,分角色表演,互评互议。
如何评价学习效果?新课标提出,各艺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要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不设水平等级。
“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广州市玉岩中学艺术科组长苏龙婵介绍,学校会动态检测学生学业水平提升情况。在期末进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技能展示、知识储备。
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采访中,不少一线教师认为,艺术课程内容增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教法创新都提出了挑战和更高要求。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艺术教师开展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工作坊、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等开展培训。
沈阳市组织音乐、美术教研员进行学习研讨,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教师参加课标培训和解读活动,全市部分音乐教师代表参加市级戏曲专项师资培训。
“我们观看了教育部和多所高校专家的在线分析解读,同时进行多学科集体备课,寻找共同的学科融合点,探索融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音乐教师何凤龙说。
长春市明德小学教学副校长安晓波介绍,语文、音乐、美术等多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多学科联动,比如让英语、语文教师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补足美术、音乐教师戏剧知识的不足。
“我们邀请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艺术名家、电视台编导等为师生培训,并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开设课程、办讲座。”苏龙婵说,学校借助社会资源补充艺术教学专业性的不足。
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数量不足、能力不够的情况,一些学校采用集团化办学方式帮扶。鞍山市千山区旧堡小学副校长刘丽伏表示,已经和周边几所农村学校成为教学集团,促进教师交流、选派骨干教师指导教学。
多位专家建议,学校应联合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等办学,丰富、优化相关课程内容。 (记者 李双溪 王莹 郑天虹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