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密集释放 自贸区“十四五”建设路径浮现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记者王文博)《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出台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建设规划,从纲领性指导到具体实施举措和未来五年建设目标,勾勒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路径。另外,我国将在现有21个自贸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布局,扩展发展空间和改革试点承载能力。分析指出,随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以及相关举措完善,自贸试验区将承担更为艰巨的改革开放探路任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建设高潮。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设立8年以来,已经发展到全国21个,共计67个片区,形成全方位、有梯度的开放格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数据显示,上半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008.8亿元,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近17%的外资。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该文件被看作是新时期自贸试验区建设方向的指引。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文件明确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即以更大力度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他进一步分析称,自贸试验区建设本身既包含了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便利化措施安排,涉及营商环境各方面。“为了能够推进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的改善已经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任务,自贸试验区将进行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张建平说。

  此前,“十四五”发展纲要已经对自贸试验区发展作出了部署,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自贸试验区未来五年的施工路线,提出推动自贸试验区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放宽货物贸易准入,出台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率先突破,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扩大开放;支持自贸试验区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和前沿领域,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推动重点产业链创新升级等系列建设重点。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聂平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已经明确要进一步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改革经验。

  “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核心平台,制度创新是其使命,也是核心要求。‘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将承载以更高水平开放倒逼更深入改革的重任。”聂平香说。在她看来,自贸试验区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完善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和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水平。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发布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的施工重点和发展目标。

  其中,《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自贸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以上,集聚各类创新型人才10000人以上;年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加密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外贸同船货运新航线,推动内外贸同船运输航线相互喂给,携手海南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并明确,“十四五”期间,广东自贸试验区将建成全球资源能力配置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浙江召开的自贸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今后5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将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重要窗口”示范区,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区,率先实现碳达峰。

  张建平表示,“十四五”期间,自贸试验区将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进程中,承载更加关键的作用,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简政放权、塑造新型政企关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开放平台也将集聚更多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十四五”发展纲要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进一步部署,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重要开放设施及功能区域纳入自贸试验区,扩展发展空间和改革试点承载能力。

  张建平表示,未来扩围,将会全方位考虑国际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商务人员流动、国际文化、国际会展等各种需求,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不同省份的功能定位,进行综合评价。

  聂平香也指出,自贸试验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将在全国层面考量多重因素:一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二是能够加快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区域;三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具有较好开放基础、开放条件和开放平台;五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及产业发展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