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迈向未来新动能
从OECD未来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难看出特质、态度等情意层面,是未来教育的一大重点。用教育现场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找到强劲的学习动能,激起好奇心、拥有探索力。
“台湾的教育绝大部分着重在升学,其实K-12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台北市丽山高中教务主任蓝伟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要给孩子更多时间去探索周遭的环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许孩子探索时有犯错的空间,这样孩子在国、高中阶段才有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
蓝伟莹表示,国中阶段的孩子要开始负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学会如何学习,包括查文献、决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力及资源等等。这些能力都建立起来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才能够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寻找方法解决真实问题,从中找到自己想就读的大学科系及人生的发展方向。
“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搭建一个探索的平台,”台北市滨江国小教师林姿君说,让孩子有空间能够自发性的学习,当他对新的领域產生好奇心时,他就会想要主动出击去学习。林姿君特别强调,孩子的想像跟创意是无限的,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肯定,孩子能够发挥的面向会超乎大人的想像。
面向2:科技× 真实情境=与外界有感连结
为孩子搭建学习平台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情境与连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校长林玫伶认为,未来教育的创新面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更重视符合孩子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内容,来满足学习的目的;第二层面则是透过科技帮助孩子加强与外在世界的连结,同时投入真实情境的营造,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及连结的对象。
比方说,新北市中港国小英文教师林加振,就在课堂中让孩子跟外国的学伴跨国视讯,并且透过通讯软体密切联繫,用科技为孩子找到学英文的真实情境,孩子每星期都很期待上英文课。台中市光德国中国文教师张文铭则把自己擅长的魔术结合国文教学,比如教到“五月雪”时,在课堂上利用水和报纸变出白雪纷飞的画面;也善用绘本、微影片等多元素材的连结,譬如《阿嬷的卫生纸》刻画出祖孙的亲情,透过情境的延伸,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连带班上的国文成绩也从倒数变成领先。
“老师要有足够的敏锐度,从生活或环境中去找素材,”曾在台北市湖山国小任教十几年、现任双溪国小总务主任的陈立伟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例如自然课教植物,会带孩子到校园去做观察,孩子刚开始很容易去摘、拔或撕扯枝叶,但后来课堂上透过以蜡笔拓印树干的纹路、观察树叶的顏色,感受到植物是活生生的……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生硬的知识,而会形成尊重生命的态度。
面向3:跨领域+生活化=创意思考解决问题
跨领域、生活化的统整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焦点,有助于孩子养成创意思考、沟通合作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题式教学就是一种跨领域的统整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创新样貌之一。台北市立士东国小校长连世骅说,未来的工作,有60%现在还没被发明,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培养孩子思考、表达,能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落实在课程上,他建议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设计更多的主题式教学。
“在主题式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体验探索、行动实践、省思发表,”连世骅说,体验探索,可让孩子用心思考、用眼观察,透过想像力跟思考力来完成任务。
在行动实践方面,孩子可以学习合作,透过团队力,完成作品;最后发表作品、彼此分享,孩子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点,也可以自我省思。
面向4: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新协作时代
4C能力与OECD 未来能力都非常强调沟通与合作,而在全球协作的大趋势之下,孩子确实也需要拥有比过往更好的沟通力与合作力。这样的能力,很难用传统方法教会孩子,而必须设计更多元的活动或方案,让孩子自然而然的习惯沟通与合作。
比如,新竹市光武国中的“法拉第少年”探索课程,不仅将该校的中辍率降到零,更吸引十多所学校前往取经。校长林茂成分享,孩子从过程中学到冒险、勇敢、合作的能力,以“单车环岛”为例,不仅要从组装一辆脚踏车学起,同时要到偏乡去交流,包括单车健诊、帮偏乡孩子上理化课,“因为知识是拿来用的,而能力是拿来帮助别人的。”
慢慢的,孩子就能学会沟通、学会合作,進而关注外在世界,“孩子有自信之后,就要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做点努力,”诺瓦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兼董事长苏伟馨说。
面向5:学校× 家庭=未来教育能量无限
“对未来教育的想像,绝对是奠基在每一天,老师、孩子、家长,这三方点滴绵密的互动与关爱,”台北市和平实验小学校长黄志顺说。
苏伟馨也认为,家庭教育也是未来教育的一大关键,在学校及教师的专业之外,父母的参与协力、共学成长很重要。但她强调,家长不宜过度介入学校的教育规划,毕竟“学校与家庭能够手牵手成为伙伴,教育才能达到一百分。”
而家长力量的发挥,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例如宜兰人文国中小善用家长的资源,在每周两次的多元课程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借重家长的专长或兴趣开班授课,写作、耕种、编织、音乐、戏剧、球类、品牌行销等等,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而当学校人力不足时,家长也会协助支援由学生自主成立的社团活动。又如荒野保护协会的亲子团,强调亲子共学、易子而教及混龄学习等创新特色,在全球中是独创的运作模式,称得上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典范。
慈心华德福教育高级中等学校创办人张纯淑说,要让孩子自在的成长,家庭不可以置身于外,学校也要有新的图像。当父母、老师、孩子,都能够重新看待来到眼前的一切事情,未来教育才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