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李华臣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是机制基础,“德”是深刻内涵、“树”是方式方法,“人”是价值主体。

  科学合理的机制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把立德树人“立”于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科学化、制度化,构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培养牢记使命、勇立潮头、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立”要有高度。登高方能望远,立足潮头才能把握江河走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融汇大教育的理念,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部署。“立”机制必须站在时代需要、国家需要、民族需要的高度设计目标、任务、路径,才能更为有效地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才能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要有温度。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不能依靠强制性手段,需要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情感渗透等“柔性管理”。“立”机制必须增强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亲和力,进行春风化雨式教育,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做到“立柔”以“济刚”,使两者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立”要有融合度。机制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根植于一定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之中。“立”机制必须以大学生的切身需要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引起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制度建设,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立德树人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立”得住,“立”得稳,“立”出成效。

  德为立身之本。“立什么德”既是考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合乎道德要求的必然维度,也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社会转型的道德冲突与矛盾,使得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德性挑战。这迫切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理论,更新观念,对立德树人进行深度解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对“立什么德”作出科学解答。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以下“五德”。一是“成学之德”。积极实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德育,不断增加优质德育机会,在德育中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练就过硬本领。二是“成人之德”。积极实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成人需求的德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拧紧人生“总开关”。三是“成业之德”。积极实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德育,培养其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四是“成己之德”。积极实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德育,引导其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五是“幸福之德”。积极实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终身幸福生活需求的德育,引导其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培养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要在“道”上下功夫,把“楷模领航—以文化人—体验推动—协同发展”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发展的新路径。一是楷模领航,彰显育人的生活化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注重用身边的典型事迹实施引领,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认识并熟练掌握德行素养,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以文化人,坚持育人的人性化维度。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丰富厚重的大学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求是、进取、奋斗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格。三是体验推动,凸显育人的实践价值。将树人与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协同发展,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积极推动以大学生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事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决策方面的作用,通过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培养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相统一,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时代新人。这不仅要求学生知识丰富,更要有高超的综合素养,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明确认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自树”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要确立学生主体德育观,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在自我道德觉醒的基础上实现“自树”,实现主体激发的目标。二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切入点,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学生“自树”的内生力。三要培养学生回归常识的习惯,引导其刻苦读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四要培养学生回归初心,引导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激发学生的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意识。

  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主动性,坚持循序渐进。在立德树人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单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规律。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方法应由模式化、程序化、刻板化的训导方式转向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化、创新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启发道德认识,激发道德自觉,催发道德实践,提升学生立德的主体性、“自树”的积极性。在教育活动中,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总结式和反思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道德说教转变为授之以渔的道德教化,让学生掌握道德判断的方法,使其自主确立立德的坐标,主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树”能力,实现“人主动”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