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6347125058355200前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中扮演职业为物理老师的陶虹,用软件分析剧中方一凡考试成绩的画像。
这样的场景,在现代校园中已屡见不鲜,村庄也如是。大别山腹地,国家级贫困县,一所农村小学,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受条件制约无法配备专业的英语、音乐以及美术老师,无法做到开足开齐课程。
如今,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金寨县天堂寨同心小学有点“不一样”。学生用上了电子课本,老师在平板上写板书,师生同屏互动……在这些黑科技的助力下,老师走下了讲台,走进了学生。同心小学像是变幻了时空,年轻教师不再出走、学生成绩不断攀升、陋室里的课堂变了新模样,这一切,都离不开四个字: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该怎么定义?简单地说,在当代教育信息化语境下,大数据走进校园,人工智能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人工智能更像是老师的助手,在辅助教学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在这个教育信息化的命题下,科大讯飞有着不能忽视的话语权。
智慧教育运用在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从教师端的精准教学:海量备课数据库、对学生动态的实时掌握、对学生的优缺点精准画像分析、智能评阅卷,到学生端的自主学习:远程课堂、个性化学习;学校端的智慧管理: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平台,甚至在宏观上的省市教育情况的大局掌控,尽在智慧教育的屏幕中。
教育,不再是千人一面,精准教学、个性化是智慧教育的特色标签。
从以前的千人一面,到如今的千人千面,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定制化方案。
在贵州,沿河思源实验学校,推门就是十万大山,地域险峻、交通不畅,所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在2019年,学校引入了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装备后的中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学斩获全县第一。第一的秘诀是:智慧教育与学校的信息化战略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智慧教育给了师生更多的可能,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更加精准地直击问题,发现优劣。
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西藏、在四川、在贵州、在新疆……科大讯飞每年在许多偏远地区进行人工智能公益扶贫,把新技术送给孩子们,开展科普公益的讲座。告诉孩子们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模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当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体验到智慧课堂的乐趣时,学生开始真正接触到英语教学时,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视野都不断拓展时……这些,都归功于科技。
科大讯飞教育副总裁任萍萍曾多次公开表示:“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逐渐缩短,这其中,智慧教育功不可没。
校园里,家庭中,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一个完善而庞大的智慧教育体系不断发展。
如果为未来教育画像?
机器人在孩子旁边辅导作业?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科技感?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后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
越来越多当代智慧教育的碎片,描摹着未来教育的轮廓。
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缩小了知识鸿沟,但又可能将差距转向信息鸿沟,这也给未来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当越来越多的师生享受到智慧教育带来的便捷时,使用的边界是否产生教育差距?因材施教的千人千面教育让每个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后,社会竞争的压力是否会加剧?
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要在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中,不断找寻。
科大讯飞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付瑞吉说:“智慧教育的技术研发社会意义也重大,这激励着开发者要更加努力,早一年尽早实现一些技术突破,就有一批孩子脱离题海战术,早日受益”。
在可预估的范围内,也许我们可以猜到:未来教育的图景中,闪着科技之光。
其实谈这些实在是很不确定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也许未来已经不需要教育了。我在这里只说一下我的观点,望大佬们勿怪。
在未来,照着现在发展的趋势,教育会全面普及,受教育的高低已很难分辨,至于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也可以这样,我曾经观察过亲戚家的小孩(不要问我为什么),了解了一下下。小孩子在幼年时会在一定的方面产生兴趣,而也会有一定的天赋。随着年龄推移,这种天赋会(我觉得)逐渐消失。
如果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在人的幼年时期,对天赋进行发掘和开发,步步培养,我觉得这样可以制造出更高级的精英,从而科技也可以得到发展,国家实力能得到根本提高,这也许就是精英教育吧。
膜拜诸位大佬,我吹得水,你们要留情吧。(微小的恳求)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最合适不过了
未来教育也是被一家公司垄断的 哪一年起我还真不记得了 这家公司名字的缩写有三个符号组成 什么名字我还是不说了 免得宇宙刑警(时空穿越合规组织)来敲我门 但不是象形符号 不是特斯拉 虽然他们的理念在你们的时代看起来很先进 但他们掌握的技术 在我看来实在太落后了 以后也会破产
你一定会问 教育怎么垄断 太不可思议了 他们能在几个小时就能培训出完全冷酷无情 掌握各种军事知识 各种载具驾驶 多种武器使用 求生知识等等技能的无敌战士 从心理素质到职业技能都能掌握 期间教育者只需要躺着 像睡觉一样 这些程序会自动会覆写储存在大脑的记忆 为何我单独举了个战士教育的课程?
因为到了那时 即便是老阿姨这样的科学家也不得不通过他们来获得新的这样的技能 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食物医疗等资源非常的珍贵 为了使食物能安全地待在我身边 拥有战斗技能 在紧急情况能独自治疗某些伤情 非常重要 没有以上技能 存活率要低得多 但在他们覆写大脑的过程中 可能会把不存在的仇恨和虚假的历史也写入你的大脑 一般涉世未深的小朋友就会被忽悠 毕竟这是职业军人专用的培训
他们通过这种技术创造像我这样的顶级生化武器专家 恐怕一个小时也不用 不但拥有了记忆 甚至思维方式也在使用他们的技术前后也判若两人 有没有觉得老阿姨用中文怪怪的这也是未来的我用了他们的技术掌握某些知识后的发生了某些关联性的效应
这家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 也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虽然这种覆写不是完美的 有时候还会出现问题 在这种技术实践中有意或无意地会产生某些”精神病人 ”的社会性问题,大脑病毒也会通过这种技术覆写入人的大脑 就像你们现在的电脑病毒 未来这是社会问题 未来不会有针对这种技术的盗版 天知道你在盗版他家的知识时会不会在你脑子里放点大脑病毒 然后你又不得不花大量资源去通过他们治好自己的脑子 给大脑植入这样的程序会使人产生残疾 幻觉等等 植入思想会使你更心甘情愿地在他们那消费
事实上 他们诸多重要关键的技能知识是免费的 也有收费 和限制使用的 因为他们 未来不会有学校 被淘汰了 无论富人或穷人都只能通过他们来获得技术和知识 用了他们的技术的像神一样睿智 不用他们技术的如同动物一样活着 为何要有免费的知识 因为这样能大大增加他们潜在客户在未来世界的存活率 以及培养对他们技术的依赖 他们在给你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会传播点私货 比如政治倾向 战争行为
与其说这家公司垄断了教育 不如说他们控制着未来人类的命运 未来没有国家 我严重怀疑他们给各大政权寡头洗脑了 由于记忆不全就写到这里吧
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渴望。
一个人有了学东西的渴望与需求之后,TA自己就会去找各种工具和素材去学,这样各种教育产品和科技辅助才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
否则光开发各种教育产品是没用的。
那么如何让一个人有学东西的渴望与需求呢?
那就要利用矛盾和冲突来牵引了。
因此,需要把外部敌人的挑战,我国与周边野心势力的斗争,和西方的产业链博弈,给孩子们讲透讲清。
此外,也需要让孩子们知道,我学的东西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讲,把军事,商业,艺术,文化,物理,生物,算法,游戏里的博弈,生活里的智慧,知乎上辩论的技巧,流行的歌手和电影结合起来讲,并且能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
这样打通原有的领域壁垒,才能让人明白为何而学。
经过了这样的互动过程,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此一来,各种教育方法和科技产品才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各方面的教育革新就可以做到了。
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正在推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未来教育的探索中,国际组织也纷纷跟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全面把握未来教育的国际趋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人员对世界主要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进行了研究,系统梳理了其主要做法和观点。以下就两篇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章与读者分享。
赵章靖 张珊
数字化背景下,各主要国家相继推出教育信息化政策,促进本国教育升级迭代,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着力提升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方位推进教育转型。
美国是欧美世界推进未来教育的集中代表,通过信息化重塑教育的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并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将教育变革引向深入,主要行动可大致梳理如下:
(1)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升级迭代。自1996年起,联邦政府每隔四、五年发布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最新一期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技术充分融合教育的角度,对开展个性化学习、推进技术支持的教学、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实施个性化评价做了全面规划。
(2)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并引领实践。在“21世纪学习联盟”(P21)等智库推动下,美国教育界将关于学生素养的界定由“3R”(阅读、计算与写作)转向“4C”(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并与中国合作,在“4C”的基础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
(3)深度开展数字化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美国课程设计中心(CCR)相继推出“四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潜力与前景”等课改报告,其中“四维教育”之“四维”分别是知识维度、技能维度、角色维度和元学习维度,四种维度皆被赋予新的内容。
(4)加强STEM教育,全面培养数字化时代人才。联邦政府自2018年推出新一轮STEM教育规划以来(“北极星计划”),朝野上下前所未有地推进STEM教育,增加拨款、强化跨部门合作、示范推广,并重点发展师生“计算素养”。
面向当下和未来社会变革,日本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提出“社会5.0”(Society 5.0)的概念,具体是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是实现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形态。
2020年,日本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以此为据,日本政府于2021年3月推出新一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该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社会5.0”的愿景,并着力强调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STEM教育。
当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及面向社会5.0时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将其与语言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一起作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基础能力。配合当前改革,日本政府推出了以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为目的的“五年计划”(2018-2022)。
该计划强调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社会5.0时代的学校信息化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能动学习与合作意识,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等能力。
当前印度数字化进程已超前于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全球产业数字化发展输送了大量数字工程师(相关调查显示:硅谷30%以上的工程师及7%的高科技企业CEO是印度裔)。
莫迪政府早在2015年就推出“数字印度”战略,旨在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政府服务和公民数字教育三个方面,推动印度成为数字赋能的社会和知识经济体。以此为纲,在高等教育领域,印度政府联手IT行业及印度软件和服务业组织,积极打造“数字人才库”,包括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推动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新增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等学位计划。
在基础教育领域,印度中小学校深度实施了“智慧教室”计划,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虚拟现实、互联网、交互式投影仪进入教室,“智慧教室”显著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逐渐将数字学习变成现实。
当前,受疫情影响,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响应政府人力资源发展部(MHRD)的ePathshala倡议,开发出用于展示和传播的所有教育电子资源,包括教科书、音频、视频、期刊等,并放在印度中央教育技术研究所(CIET)官网首页,为全印度提供在线教育服务。
疫情冲击下,韩国在打造智能教育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韩国教育部公示的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22修订教育课程》中,更加强调了信息素养和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课程规划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选择和融合学科教育。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与美国同步,韩国也是自1996年开始,系统实施每五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二十余年来,韩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知识经济开展远程教学,强化研发能力,开发应用数字教材以及建立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等不同阶段。
当前正在实施的第六次教育信息化规划(2019~2023),旨在通过打造未来智慧教育环境、推进可持续教育信息化创新、通过ICT实现定制化教育服务以及建立共享教育信息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四项施政领域(包括13项重大政策任务),从而打造“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环境”。此外还将出台《教育信息化推进法》,并建立监控和绩效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澳大利亚政府于2021年推出《数字经济战略2030》,旨在达到“2030年建成领先的数字经济与社会”的愿景。
该战略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兴技术以及设定数字增长有限事项等“三大支柱”,要求到2030年,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将习得数字技能。与之相应,澳大利亚各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例如澳大利亚首都领地于2021年推出“未来教育战略”之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旨在进一步支持首都领地学校通过现代化、循证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推进学习,确保随处都有可用的数据来定制教育产品以满足学习需求,并支持教师开展卓越教学。
再比如南澳大利亚推出“数字化战略”(2022-2025),旨在“利用数字技术为K-12阶段学校提供世界一流教育,帮助青少年儿童在数字世界中茁壮成长”。该战略的未来教育图景为:开展数字化教学,让所有学习者拥有良好的数字学习体验;增强各级学校的数据能力,并不断改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具备富有成效地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数字能力,为教育系统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计划和政策。
2019年4月,英国教育部发布《充分释放教育技术的潜能》政策,明确了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技术发展愿景,提出了如下目标:支持教育部门开发和嵌入技术,以提高效率、消除教育障碍并最终推动教育成果的改善,并支持在英国发展充满活力的教育科技业务部门。为此,英国推出了“教育技术变革框架”(EdTech Framework for Change),分如下三步:
明确中小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和教师在职发展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愿景;
接下来,通过加强教育信息设施建设,提升师生数字技能,确保数据安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以破除技术和制度障碍,长足发挥技术效用;
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教育数字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序迭代,加快教育创新。
纵览各国形势,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系统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数字技术重塑的教学、课程与评价不断迭代,突出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师教学的专业性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由理念到实践并不断深化等等。在其中,未来教育如何培养个体技能,未来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如何利用学习科学更好促进教学,如何借助认知科学、脑科学研究促进教育等热点话题的出现,意味着未来教育不仅仅是技术驱动教育设施与应用的升级换代,教育的目的、内容、手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均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原题为《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与实践》,发表在《光明日报》2022年08月11日第14版)
张永军 吴云雁
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探索未来教育近年成为全球广为关注的一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经济论坛(WEF)、欧盟(EU)等国际组织是其中重要的引领者,从各自视角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与主张。
重新构想知识和学习如何能够塑造人类和地球未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索未来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并因此在2019年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成立以来相继已经发布了多份报告。
对于未来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强调教育变革势在必行。UNESCO认为,新冠疫情、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地球资源的过度使用、民主滑坡、颠覆性的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教育必须做出回应。目前,全球正在经历自19世纪公立学校出现以来最大的教育变革。为此,要加强全社会合作,让师生、家长、学术界、政府、民间组织等都参与构建教育的未来,同时还需要加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
二是强化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承诺。UNESCO认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在未来发展上应扩大个体的受教育权,使之持续终身,并涵盖信息权、文化权、科学权和联通权,同时要支持个人发展和集体繁荣。
三是重视教育核心要素改革。UNESCO认为,未来教育应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等方面都应做出调整。在课程上,应将科学素养作为优先事项,并确保人文目标方向,同时增强课程整合力度,并围绕相关主题,注重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法上,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等原则加以组织,应培养学生在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动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础上共同改造世界。在教师专业上,应更加重视教师在定义教育的未来这一工作上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他们作为知识推动者和学业引导者的作用,同时,应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并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性,加强教师之间协作以及促进团队合作。
四是学校应面向未来重新规划。UNESCO认为,学校应以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健康为职责,应成为汇聚多样化人群的场所,并让他们体验在别处接触不到的挑战和可能性。在数字技术使用上,应以支持学校为目标而不是取而代之,不能让公共教育依赖由私营公司所控制的数字平台。学校还需要通过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自身的升级、转型。
OECD是较早关注未来教育的国际组织之一,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未来学校什么样》报告。此后,OECD又陆续开展了“塑造教育趋势”“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1世纪儿童”等项目,成为国际上推进未来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OECD的未来教育探索主要围绕“教育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和“未来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两个问题展开,并将重点放在前者上。
就教育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OECD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学生学习框架即“2030学习罗盘”,该框架将学生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其中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知知识和程序知识;技能包括认知与元认知技能、社会与情感技能、身体与实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个人、人际、社会和人类等方面。另外,该框架还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的核心基础,即基本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是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具体包括认知基础(读写和计算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字和数据素养)、健康基础(身心健康和福祉)、社会和情感基础(道德和伦理)。目前OECD正在推进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能力的研究工作。
就未来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OECD在21世纪初设想了6个未来学校的图景,2020年更新为四种,具体为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无边界学习,这些图景指向未来20年可能的学校变化。学校教育扩展指的是正规教育的参与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和技术进步支持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但学校教育的结构和过程仍然存在。教育外包指的是随着社会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传统的教育体系也随之瓦解,同时受数字技术驱动,学习通过更加多样化、私有化和灵活的安排进行。学校作为学习中心指的是学校依然存在,但多样化和实验是常态。无边界学习指的是教育将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而且随着社会完全依靠机器力量,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也就不再区分。
2020年,WEF发布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教育4.0全球框架。2022年,WEF又提出成立“教育4.0联盟”,该联盟是一个推进全球教育改革和包容创新学习环境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联盟,目前成员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OECD、IBM、国际教育协会等。
WEF提出的教育4.0全球框架涵盖学习内容和经验的8个关键转变:全球公民技能,包括着重于建立对更广泛的世界、可持续性和在全球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认识的内容;创新和创造力技能,包括培养创新所需技能的内容,即解决复杂问题、分析思考、创造力和系统分析等;技术技能,包括基于发展数字技能的内容,即编程、数字责任和技术的使用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关注人际情商的内容,即同情心、合作、谈判、领导力和社会意识等;个性化和自定进度学习,即从一个标准化学习系统转向一个基于每个学习者不同个性需求,并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使每个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步的系统;无障碍和包容性学习,即从一个学习仅限于有机会进入校舍的系统转向一个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习并因此具有包容性的系统;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即从基于过程的内容分发到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内容分发,这需要同行协作,并更紧密地反映工作的未来;终身学习和学生驱动型学习,即从学习和技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逐渐减少的体系转向每个人都在现有技能上不断提高,并根据个人需要获得新技能的体系。
与此同时,WEF在2022年又提出了投资教育4.0的三个关键机会领域:新的评估机制、采用新的学习技术、赋能教育工作者。对于新的评估机制,WEF认为需要收集更好和更多的数据、应采用新的评估个人和系统的方法、推进技能本位的方法。对于新的学习技术的采用,WEF认为需要在学习中恰当使用技术、应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促进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对于赋能教育工作者,WEF认为需要针对性地投资教育人员培训和创新教育学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力资本计划。WEF还指出,实现教育4.0投资的巨大潜在回报,需要企业机构、政府、教育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在这三个机会领域共同努力。
欧盟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所以在未来教育的探索上主要立足于区域发展需求。2021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工业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本和弹性的欧洲产业》,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和以人为中心,在实现就业和增长目标的同时,建立一个能应对未来冲击和压力的弹性新经济生态系统,由此实现欧盟的领导地位,并引领全球社会的系统转型。
由此,欧盟配合工业5.0指导框架推出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数字素养和开发互联网潜能,建立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使其教育和培训系统能够适应数字时代,让所有人都能实现在线学习。为推动这一计划,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1月建立了数字教育中心,旨在加强欧盟层面的数字教育合作与交流。
该计划确定了两个优先发展领域。一是促进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包括6项行动:
(1)与成员国就数字教育的有利因素进行战略对话;
(2)提供关于混合学习方法促进高质量、包容性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3)制定欧洲数字教育内容框架;
(4)促进教育的连通性,创新和开发数字设备;
(5)实施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计划;
(6)加强人工智能和教育与培训中的数据应用。
二是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能和能力,包含7项行动:
(1)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和处理虚假信息能力;
(2)更新欧洲数字能力框架,纳入人工智能和数据相关技能;
(3)创建欧洲数字技能证书;
(4)提供关于改善教育和培训中数字技能情况的建议;
(5)跨国收集学生数字技能数据,并引入欧盟学生数字能力目标;
(6)加强数字技能培训;
(7)鼓励女性参与STEM教育活动。
从上述四个国际组织的观点来看,都重视教育在应对未来发展时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而对技术等因素推动的可能的教育未来形态相对关注较少,这说明在未来教育的布局和安排上需要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质,需要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而不能唯技术理性是从。
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实践层面的未来教育探索更多考虑的是技术如何带来教育的变革,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组织的思路并从国家层面来定义我国的未来教育理解,以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例如,考虑未来教育如何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如何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我国人民的未来幸福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等。
进一步而言,就是要基于国际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析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前的教育在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上有何缺陷,技术在改变这些缺陷上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原题为《如何通过未来教育重塑世界》,发表在《光明日报》2022年08月11日第14版,略有改动)
文章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