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给予尊重、理解和自由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道:

  “天下最大的谎言,是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深以为然,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杀、孩子伤害父母的新闻层出不穷。

  悲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日益加剧的亲子矛盾,让为人父母的我们不禁反思: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让他健康地长大?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困惑,不妨来看看这本由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编著的《爱和自由》。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遵循科学的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

  这本书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书,被称为“幼儿教育的革命性著作”,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2010年度“最受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奖。

  01 拔苗助长的爱,孩子承担不起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很多父母奉为圣经般的名句。

  由此引发了教育焦虑,当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马不停蹄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怕孩子学得少,落后他人。

  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一路领先吗?还是会适得其反呢?

  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儿子出生后,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儿子三四岁时,就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孩子不断地“吸收”知识。18岁时,孩子却成为了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成年后的他什么都不想干,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

  这是个典型的揠苗助长、物极必反的例子。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满腹经纶,给孩子带来的也只有无尽的痛苦。

  事实上,6岁以前的儿童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必须要让孩子按内在的规律发展。

  02 尊重和理解,是爱孩子的前提

  对孩子真正的爱,首先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敏感期的表现。

  比如,儿童两三岁时想要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穿鞋,父母不能因为怕麻烦,觉得浪费时间就帮孩子做了这些事情,剥夺了孩子动手的能力。

  曾有一则新闻刷爆朋友圈,一个48岁海归博士在家啃老,靠着82岁的老母亲给的生活费过活。母亲有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在多次苦劝出去上班无果的情况下,母亲把儿子告上了法庭。

  究其背后的原因,儿子说母亲的溺爱毁了他前途。母亲也说,以前样样包办,让儿子懒惯了,现在后悔不已。

  真正爱孩子的家长,还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蒙特梭利曾说:

  “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父母对孩子随意打骂,在别人面前数落他的缺点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表现,长此以往,孩子就真的丧失了自尊。童年的不幸,多少人在用一生来弥补。

  作家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写道:“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为人父母不能依靠固有的思维和老旧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不能盲目地遵从“打是亲骂是爱”的旧观念,全然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肆意破坏孩子的心智发展。

  03 拥有自由的孩子,才能拥有“自我”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

  对儿童来说,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认为,自由包含了两个内容:即“自由就是活动”和“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呢?

  第一,儿童应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

  比如买衣服,父母怕孩子眼光不好,擅自帮孩子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选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反之若父母一味地替孩子做选择,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主见,变得盲目随大流。

  第二,儿童应该拥有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

  比如下雨天,如果孩子还是想要出门玩耍, 你是会担心孩子感冒强迫他在房间里玩呢?还是愿意撑一把伞,陪他一起雨中嬉戏?

  第三,儿童应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不管孩子是在玩耍、看书或者看电视,都是孩子培养专注力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打扰。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问题与计策的自由。

  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常常会把鞋子穿反,这个时候的父母和老师可能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孩子鞋子穿反了。在成人看来,这是在指出孩子的错误,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同时也抹杀了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比如有些孩子拿着自己的零食,不让别的孩子吃,父母不可强制要求分享。

  只有当孩子真正拥有了自由,他才能安心做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相反,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那他面临的则是无尽的痛苦。

  台湾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了一个成绩优异的17岁女高中生茉莉,因为受不了母亲的控制而跳楼自杀的故事。

  茉莉的母亲是个高材生,为了照顾两个女儿,放弃了大好前程在家相夫教子,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她们严格要求。

  母亲强烈的控制欲让孩子窒息。为了掌握女儿的点点滴滴,她甚至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器,每天规定她们几点回家,不允许她们有额外的兴趣爱好,甚至提前为她们规划好了职业。

  茉莉表面上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但实际上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她自残、偷窃,最后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强势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害死女儿的凶手竟然会是自己,她以为的爱对孩子而言原来是最深的伤害。

  04 结 语

  都说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惯以自己的视角和过往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忘了再小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若一味地用父母的权威去逼迫孩子就范,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最好的爱,成为真正的自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