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研究及护理干预进展

  

  1型糖尿病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造成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并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以儿童、青少年最为常见,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患儿的生长发育受限,部分患者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后才得到确诊。近年来随着医疗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患者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临床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也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患者例数和比例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由于糖尿病目前仍无法完全根治,仍依赖终生服药的现状,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对患者的正常发育、学习生活乃至生命安全仍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1型糖尿病的发病病因与临床特点

  1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主要包括了: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此类患者体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异常,导致对自身胰岛β细胞造成损伤,造成后者无法正常合成和分泌胰岛素;②遗传因素,研究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③病毒感染,常见的如柯萨奇病毒家族。

  1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总结如下:①病因不同,包括特发性和自身免疫性;②亚型不同,包括缓慢起病型、经典型和暴发型;③疾病阶段不同,包括早期非胰岛素依赖阶段、蜜月期、糖尿病强化期、永久性糖尿病期和并发症发生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属于胰岛功能受损阶段,强化期属于胰岛功能丧失阶段,永久性糖尿病期以及并发症期则属于完全外源胰岛素依赖。

  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显著,不易引起患儿和家长的重视,因此导致部分患者对血糖控制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导致达标率较低。有研究在1型糖尿病儿童低血糖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542例1型糖尿病儿童血糖控制达标率为22.0%,其中低血糖发生率为60.89%,年龄是发生低血糖事件的保护因素,新确诊是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应当加强家庭自我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初发儿童Ⅰ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效果。

  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

  由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以及受到医疗资源有限以及治疗不恰当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此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严重低血糖是 1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有研究对200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含量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进行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体脂含量水平和TG、TC、LDL-C与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存在正相关,而HDL-C与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存在负相关。有研究指出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与血糖控制情况、病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均存在密切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利用血清学指标预测1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上生存质量差

  有研究对秦皇岛地区110例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生存质量评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分居或离异、非独生子女是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OR = 2.489、1.988,P<0.05),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是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OR =0.800,P<0.05),由此可见,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不理想。有研究在一项1型糖尿病儿童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 98例患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 63 ± 1. 97)% ,而其中T1DM儿童血糖控制情况与年龄、病程、糖尿病饮食、血糖自我监测、糖尿病教育、居住地、经济水平均具有相关性;低龄、病程较短、饮食管理、频繁监测血糖水平、接受糖尿病教育均为T1DM儿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的保护因素。有研究还专门就学龄期1型糖尿病儿童生存质量差异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住址、家庭收入的患儿在生存质量评分上并无差异,但是糖尿病饮食遵守情况、胰岛素注射方式、注射次数、血糖监测次数以及病程会导致生存质量评分差异。

  健康教育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护理干预措施,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得到创新。有研究针对1型糖尿病开展家庭教育中应用了当前流行的微信健康教育,结果与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相比,前者不仅焦虑评分更低,而且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这是因为微信健康教育形象生动、信息能够反复获取,因此前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提高到93.7%。有研究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了早期健康教育及营养干预,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前者患儿遵医嘱用药、健康饮食、血糖定期监测占比分别为96.72%、93.44%、95.08%,说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患儿家属糖尿病基本知识评分(16.25±2.21)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评分(17.28±1.20)分和碳水化合物计算法评分(17.37±1.26)均高于对照组,均高于干预前和常规护理组,说明家属知识掌握情况得到显著提高。有研究还专门构建的儿童T1DM院外健康管理内容体系,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基于移动医疗的院外健康管理和评价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延续性护理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延续性护理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确保患者在离院环境下仍能够得到专业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确保护理干预效果的延续。有研究为了提高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IMB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结果患儿在糖尿病管理活动、沟通、管理目标、问题解决和与父母合作性5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患儿在躯体、社交、情感、学校功能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总评分均明显升高,证实了延续性护理的理想效果。有研究充分考虑了现代家庭中对儿童、青少年日常生活管理中多为老人的现实情况,专门开展了在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老年照顾者中的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结果不仅老年照顾者的ZBI评分、PAC评分、儿童糖尿病认知评分均显著升高,而且与常规护理相比,前者患儿依从性总分由(39.83±1.72)分升高为(54.17±1.17)分,患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由(7.67±0.52)mmol/L、(8.91±0.69)%降低为(6.83±0.45)mmol/L、(7.13±1.74)%,说明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在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老年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了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饮食运动等行为干预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1型糖尿病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在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干预下,患者通过日常的自我管理,在饮食、运动等行为上严格遵医嘱则能够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有研究主张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规范化、科学化治疗基础上,为患者量身打造高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从而来以保证治疗效果,结果证实家庭护理、生活方式管理作为优质管理模式,能够对患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有效提高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有研究将1型糖尿病患儿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路径,以及额外进行家庭功能和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虽然两组患儿FBG、2h PBG、HbA1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但后者血糖水平更为理想,而且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明显提高,且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也明显改善。

  小结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相关研究必将也不断得到扩大和更新,而其中针对影响此类患儿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会促进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随着临床诊疗手段、治疗理念以及护理干预方法的不断进步,必将会推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等专业领域得到更为有效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以及护理干预措施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