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将会怎样?STEAM教育已在风口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将会怎样?

11月13-15日,“面向未来 重构生态——2019人工智能与STEAM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市拱墅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与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和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办。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毛伟民,拱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书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旭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雍潜,深圳大学教授曹晓明,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民仙,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卢秋红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局和教研室的相关负责人、教研员,中小学校长,负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师代表以及来自美英的海外教师代表500余位共赴思想与实践并行的盛宴。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拱墅区教育局发布“拱墅教育大脑2.0行动计划”,全面规划了拱墅未来三到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实现“拱墅教育大脑2.0”。拱墅教育大脑2.0构建了“1 2 N"技术模型,即1张网、2个中心,N个智慧应用,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教研、智慧教学、数字驾驶舱五大板块。同时推出将实施“七大推进工程”确保拱墅教育大脑2.0的建设。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雍潜先生肯定了杭州市拱墅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强调了在新的STEAM、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杭州拱墅将继续领跑。拱墅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就是今后中国其他地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地区应该做的,也是应该达到的。特别是看到拱墅发布教育大脑2.0,刘雍潜主任说在杭州了解到了真实的杭州城市“大脑”,而拱墅“大脑”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使我们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充满信心,特别是为走出教育,了解城市,了解区域,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开幕式环节,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书评介绍了杭州市在人工智能教育与STEAM教育以及依托丰厚的西湖、大运河等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情况。拱墅区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书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卢秋红介绍了“面向未来 重构生态”——创新教育实践系列研训活动。未来,杂志社将继续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传播创新教育先进理念,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创新教育实践,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助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卢秋红

在一段精彩的现场网络教研和一节英语听说观摩课之后,论坛开启了主报告和分论坛环节,整个论坛氛围热烈、丰富务实、精彩纷呈。

现场网络教研

英语听说观摩课

专家点评

教育大脑&人工智能,为未来教育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的引入将会再一次掀起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使智慧教育的内涵更宽泛。杭州是一座数字之都,“城市大脑”的建设,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智慧,而“教育大脑”的建设不仅是智慧的注入,还会带给我们新的视界。

浙江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作为此次论坛承办方之一,完美呈现了“让学生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示了学校致力于培养有中国心、世界眼、国际情怀,有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终身学习者的课程体系。陈民仙校长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学校要重新审视在AI时代下,什么才是学生应发展的核心能力。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创建者呢?很显然,“知识中心主义”将会逐步淡出教育的舞台。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人对于事实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程度将比人类更快、更好。因此,“学会学习”将比“学了多少”更为重要。

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民仙

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论坛邀请了剑桥大学刘芊博士,她基于在中英两地多年的教育观察和实践,分享她所理解的课堂上的创造力。同时,她以“对话”视域,重新审视科技在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构建科技、对话、创造力三维一体模型,支持我们思考、实践如何让科技深度融合于教学,赋能于对话,从而支持学生创造力发展。

剑桥大学博士刘芊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潘嘉介绍了拱墅区“教育大脑”“智慧课堂”项目的推进情况,目前杭州市拱墅区初中英语等九个学科被列为试验学科进行试点,依托区、校级全面开展教师研训,发挥学科工作室、名特级教师工作室辐射引领作用,借助拱墅区网络研修平台,教师积极开展交流、共享、互鉴,共同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潘嘉

未来教育将会从技术走向智慧,从信息走向“数据大脑”。相信,未来“数据大脑”将会成为现代教育治理、应急处置和智慧决策的指挥中枢。深圳大学教授曹晓明认为,“数据大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 现代治理/精准教学”思维,创新运用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其整合汇集实体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与混合学习空间的数据,在现代教育治理与智慧教学等领域进行融合计算,让数据帮助教育部门思考、决策和运营,实现学习空间中人与物的感知、追踪、即时分析与动态反馈,为智慧决策、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

深圳大学教授曹晓明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雍潜指出,在未来教育的变革中,人工智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拓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空间,多学科交叉协同助力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增强教育人工智能信任感;加强“政企学研”多方合作,协同推动教育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示范点,探索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模式。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雍潜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应该教什么?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建筑大学秦建军副教授提出,思维培养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思维素养的视角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构思概念原型、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寻求创造性的途径、社会合理性等结构化和通用化的思维表达能力,这些素养包括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等。对于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秦教授进一步指出,我们有幸亲历了一个技术和科学教育的最好时代,但是除了国家投入和各界支持外,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人、理念和内容。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秦建军

2019年,北京市东城区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之一,人工智能教育开始全面发力。北京市东城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郭艳玫老师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智能教育的时代,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分享者也是同行者,是探索者也是受益者。面对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要正确引领学生们认识人工智能、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生活。

北京市东城区信息技术教研员郭艳玫

此外,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李婷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及开展情况,并展示了“认识图像识别”的教学案例,受到在场领导和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李婷

STEAM教育,一种新型素质教育

STEAM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其不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搬到”新平台上,进行教授和传递,而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融合新平台、新工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STEAM教育将是学校学习方式变革的契机。

对于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台南大学林奇贤教授认为,STEAM 教育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慧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它不是简单的实践课程、互动教学课程,而是一种融合多个学科,需要进行多维度顶层设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STEAM 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逼近真实、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高阶思维与积极情感的投入,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情意方面的能力。

台南大学教授林奇贤

STEAM强调将跨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鼓励孩子们探索生活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并运用学习到的科学、技术、数学等知识解决问题。它不关注结果,而是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构成了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向永认为,STEAM教育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沉浸在理解、设计和建造一个新系统的创造性过程之中。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向永

STEAM教育的兴起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江苏省特级教师周迎春指出,STEAM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表面上的现实问题,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并学习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思维方式。

江苏省特级教师周迎春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介绍了学校开展STEAM教育的情况,并介绍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策略参考。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

上海德稻教育STEAM项目负责人卢海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呈现了STEAM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卢海老师认为,我们用“算法”这个词来描述一种有限、确定、有效的并适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算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算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一个系统世界观。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就是帮助教师揭示复杂性,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性并共同学习如何在复杂世界里生存!

上海德稻教育STEAM项目负责人卢海

研学旅行:文化是魂,课程是根

研学是学校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使命。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苏金良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情况。苏院长认为,根植课堂的研学课程才是具有生命力、具有生长点的课程。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立足学科教学,运用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打破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性,弥补学校教学动态性不足的缺陷。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苏金良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活动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据中国AOPA无人机研学实践课程研发核心成员马亚杰介绍,他们在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引入了研学导师机制,既引领学生学习,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还保护学生安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中国AOPA无人机研学实践课程研发核心成员马亚杰

研学旅行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STEAM课程的自然延伸。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不仅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能有效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在研学旅行分论坛的沙龙环节,中国研学旅行论坛执行秘书长邓青作为主持人,组织专家就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组织与实施、现状与反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研学旅行论坛执行秘书长邓青

本次高峰论坛聚焦未来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和未来学校发展形态、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PBL项目式学习与设计思维培养、STEAM教学实践案例、学生创新创意作品案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论坛以专家报告、实践案例解析、专题分论坛、公开课观摩展示、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呈现与展示。与会代表通过观摩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育现场示范课,感受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的生动表达,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小学,参观学校的“运河研究院”,体验运河文化开展研学旅行等课程。

与会代表参观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小学

与会代表参观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

本次论坛议题前沿开放、内容丰富务实、报告精彩纷呈,思想深刻,现场活动丰富多彩,是一场思想与实践并行的盛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浩浩荡荡而来,STEAM教育已在风口。毋庸置疑,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鼓励一下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