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图强
7月18日,小朋友和家长在福建厦门科技馆体验“时光隧道”。暑假期间,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当地的科技馆,在玩耍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曾德猛/摄)
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第一资源,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正在为培养更好更多人才开启新一轮变革。
这场变革的“自主”特点更加鲜明——教育发展的目标不是对标先发国家的教育水平,而是朝着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谋划能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教育。
这一特色首先体现为“图强”。当今中国正致力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过程意味着中国将全方位向先进努力,向现代化国家迈进。
国家现代化,地基在教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眼本世界中叶要实现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求提前15年进入教育强国之列,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近两年,各级各类教育围绕教育强国梦想,发起全面提升质量的动员令。从“高教40条”到“职教20条”,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各级各类教育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了提升内涵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预计,经过15年努力,中国将与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一起,在北纬30~45度之间形成21世纪的世界教育中心城市带,共同引领和带动世界教育发展。届时,中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全面提升,中国人民也将享受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质量教育。
这一特色其次体现为“重人”。当今中国正从工业化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新知识爆炸式递增,仅靠传承前人积累的专业知识培养的人才竞争力已不够;再加上蓬勃兴起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以强势姿态挑战人类的知识记忆和学习能力,用知识比学知识更重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改革不断在塑造人的品格、能力、精神上发力,从教育评价改革致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观,到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全学段重视讲好思政课,到提高教师待遇涵养大国良师……教育尽可能为挖掘人的潜能,完善人的品格,促进人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这既是教育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也是教育对时代变化的回应。
这意味着,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人在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时代,具备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等。
这一特色最后体现为“大众”。当今社会正从精英时代迈向大众时代,社会的进步更依靠大众共同努力,这要求教育既要培养精英又要促进人人成才。
人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是畅通的学习通道。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制度保障。这一体系会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架起立交桥,同时打通现有教育类型之间的堵点,让所有教育类型连通起来,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每个人都能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根据自身需求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
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也将为全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提供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当前迅速发展的慕课、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智能教学系统(IT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等,让个性化教育、精准教育、全民教育正在变成教育的新常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理想在今天第一次有了普及到每个人的实现条件。
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时代将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届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无时空限制学习或是其中之义,而这正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