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得意门生、中国数学家的翘楚,原来他是这样的陈景润!

  来源:锐视界

  作者:酒居

  人工智能,在如今的世界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

  语音助手、自动驾驶、家用机器人……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从高精尖的科技领域到最平凡的烟火气,如同出门开车一样简单便利:

  中国,俨然成为新一代崛起的算法大国。

  世界顶尖算法,被如今的我们早已收入囊中。可没有人曾想过,在5月22日,85年前的今天,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改变了整个中国,乃至深远影响至今。

  那一年的这一天,有一个人降临到这世间。

  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世界数学大师称他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邓小平曾说,中国要是有一千个他,真就了不得!

  他就是震惊世界的华人之光,千年难遇的中国数学天才——陈景润。

  

  01

  他与数学的难解情缘

  你无法想象的这样一个数学天才,出生在福州市一个小镇的贫苦家庭。

  母亲生下他的时候就没有奶水,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才把他喂活过来,到了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家里还要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

  他与数学似乎生来就有不解之缘:

  白天,他带小弟弟玩;晚上,哥哥放了学,他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

  后来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遇到数学,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对数学的喜爱和兴趣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一切都好像命运的安排。

  

  别看陈景润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而且勤学好问,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次下课后,他拿着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结果竟然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

  只听“哎哟”一声,这个读书读痴了的人竟然撞到了树上。

  他就是一直这么勤奋,废寝忘食,没有什么是比知识更能成为吸引陈景润的魔力。

  他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而且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陈景润刚升入初中的时正值抗战,时代动乱,可知识的浸润却令他愈发神思敏捷。

  而这时,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让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改变,他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

  有一次,沈元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他语重心长地跟学生们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年少的陈景润听了这句话,这颗数字皇冠上的明珠就在他心中生了根。

  他的此后余生,几乎都在为这颗种子浇水,令它生根。

  在1973年2月,陈景润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公开发表。“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均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可陈景润却这样认为: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一生谦逊、一生低调做事为人,他是因为极尽勤奋,才真正成为世上唯一一个攫取了数字皇冠的人。

  02

  他是一个中国人

  明明取得如此大成就的陈景润却从不知骄傲为何物,他知道自己的成果是属于自己的国家。

  

  那是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寄来的国外来信。

  他们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于一位数学家而言,可称得上是极大的荣誉。

  可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

  “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如果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那他甘愿牺牲个人的荣耀。

  

  到了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在美国这样富有发达的国度,陈景润却勤俭依旧。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谓衣食无忧。

  他原本可以享受研究所的餐厅,可是陈景润每天仍是只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结束后,他一共节省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

  陈景润没有把省吃俭用的钱用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而是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他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什么是一个谦恭正直的人,他就是一个谦恭正直的人。

  

  陈景润总是说: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可对他来说:科学如是,生活如是,家国情怀亦如是。

  03

  他是一个感恩的人

  提起他的过往,有一段历史往往不为人知。

  陈景润与江青,一个是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数学家,一个是政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投机客,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却也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联系到了一起。

  1977年,陈景润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让他一度成为了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西方学者也纷纷上门请教,好不风光。

  

  可是时光倒退到4年前,谁都想不到家喻户晓的科学家竟然蜗居在一间不到6平米的小板房里面,除了一张小床,就只有一张窄长的桌子横在中间,桌子上面全是学术类的书籍,再没有其他东西。

  整个房间阴暗潮湿,外面下大雨的时候,屋里就下小雨。

  举世闻名的陈景润,竟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坚持做了三年的学术研究,直到患上了肺结核、生命垂危之时,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前往医院治疗。

  然而到了医院,他因为没有钱无法住院,走投无路之下他找到了在江青身边工作的同学李志坚接济。

  江青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愤怒: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内最深奥的理论,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级数学专家都在研究运算,陈景润在这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他的境况竟是这样,我们能不管吗?”

  她当时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200多块钱,让别人先把陈景润的医药费给垫付了,去向毛主席汇报此事,得到了许可。

  

  就这样,在江青的帮助下,陈景润搬出了那间狭窄、阴暗潮湿的小屋子,住进了江青专门为他安排的60平米的房子,得以专心做学问。

  陈景润搬进去之后,并没有上门去答谢江青的援助,他记在了心中。

  后来陈景润从报纸上看到江青自杀的事,大哭了一场。

  此后的每一年,陈景润都去江青坟墓祭拜,直到1996年逝世。

  04

  他是令妻子终生怀念的好丈夫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最枯燥的,那陈景润也一定是个乏味的人,但其实数学是最浪漫的,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相识相爱就是一部罗曼史。

  

  他们两人相识时,陈景润45岁,由昆才27岁,年龄相差18岁,他们二人的结合,在那个年代为很多人不解。

  当时,陈景润已经是誉满天下的数学家,在解放军309医院疗养,而由昆正是在那里进修的医生。

  他们二人在一起后,陈景润在一天漫不经心地告诉她:自己当时对她是一见钟情。

  其实在此之前,陈景润的朋友甚至中央领导都为他介绍过不少姑娘。除此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求爱信堆满了他的屋中一角。

  有次,由昆看到陈景润收到的求爱信,他马上说:“你不要看,更不要给别人看,这些女孩还要嫁人的。”

  早年的生活经历,使得陈景润对于温暖和爱变得异常敏感而渴望。所以,当他有了家之后,他是个深情的男人,更是个疼人的丈夫。

  记得有一次,两人一起坐公交车却只有一个座位,他们都不肯坐。

  最后,陈景润拉着由昆一人坐一半,而且还扶着由昆的肩说,“这样挺好。”

  

  和由昆共同生活的16年,可以说是陈景润一生中最温馨的时光。

  陈景润去世后,由昆最怕天黑。只要一到晚上,和陈景润在一起的片段就像电影一样在脑中回放,由昆难以入睡,只有依靠药物。

  由昆说:“我敬仰他的品质、人格和精神,他确实是个值得爱的男人。”

  陈景润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名人,他在单位是可以叫车的,但他从来不用,而是自己去挤公交。

  他们结婚时,他已经是院士了,分到一套很小的单元房,楼下是臭气熏天的公共厕所,他却十分满足。

  

  这世界,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最珍贵的是,遇到了解。

  理解一个人是一件难事,而幸运的是,由昆却是这世上最懂陈景润的人了。

  由昆曾这样形容陈景润的一生:辛苦了一辈子。病重的时候,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工作了,他却说,“我不工作了,还要我干什么”。

  曾经有记者问过她,陈景润去世时,她才40多岁,为什么不考虑再组建一个家庭,可由昆却说:

  “我迈不出这一步。而且我心里有一个人时,我再去找其他人,对别人也不公平。我会守候先生一辈子。”

  

  在这个中国天才的身上,处处都延绵着他这一生研习数学的痕迹。

  就连陈景润的墓碑上,都是“1+2”的模样。

  这段他奉献一生的哥德巴赫猜想:

  “1”是红色的,代表赤子之心;“2”是白色的,代表洁白的一生;下面灰色和黑色的部分,代表他这一生所受的苦难。

  可苦难终究磨砺世人,对我们而言,陈景润就是“1+2”的化身,1分的信心,2分的决心,3分的恒心,拼凑出了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上万道微积分题目,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演算雕琢,终究铸成了一代享誉世界大师。

  

  “他把筛法这条路走到了极致,并且告诉后人别再这么走了。”

  这个代表着中国一个特殊年代走出的佼佼者,就连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无不弥漫着前人走脚下路的影子。

  他是一名数学上的工匠,刻苦钻研精雕细琢,几乎做到极致;

  他在数学上的地位,从未抬到多高,却在民间公众中影响深远,他配得上;

  他让我们回想起,中国能有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每一个领头人的辛勤耕耘……

  废寝忘食,草稿纸成吨,研究一个问题,就一辈子都专注于此!

  

  他是中国数学家的翘楚,我们在陈景润的身上看到了专注,看到了一个数学大师应有的样子。

  作为华罗庚的得意门生,还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华老对陈景润的评价:

  在我所有的学生成果里,最令我感动的是1+2……

  今天,我们缅怀这个为了数学奉献一生的巨人,感谢曾经的华人之光,也照亮了如今的我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