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有哪些特点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 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 开发孩子的智力, 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 升入一流的学校, 拿到更高的文凭, 进入上流社会, 给家庭带来荣誉, 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

在城市中87% 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67% 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 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 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 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在中国, 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

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 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在班上的名次, 而非重视孩 子的学习过程

重学习结果, 轻视学习过程, 注重名次和分数, 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 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 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

中小学生家长认为, 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 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 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 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 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 学习过程成一个苦其心智的过 程。

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 小学生家长和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 部分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 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 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

在道德教育上, 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 对人有礼貌, 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 家长重视教育投入, 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 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 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

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 应试技能的提高, 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 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 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 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 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 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加上较重的学习负担, 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 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 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 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 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 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 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 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 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

查看全文,奖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