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满初一课本文言文“瘦身”
于漪:欢迎挑刺但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商报记者 唐迎寅
日前,有家长连续在某育儿论坛上为上海的语文教材挑刺,指出在初一年级上下学期课本中,苏轼的《黠鼠赋》与王安石的《伤仲永》都被删去了最后一段,对此感到很不理解。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两篇文言文“瘦身”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并非在编审教材时发生错误。专家认为,欢迎家长“挑刺”,但所提建议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苏轼大作被删去123字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在上海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课本中,苏轼原文三段的《黠鼠赋》被删去了最后一段?熏共123字。日前,有家长在某育儿论坛上为上海的初中语文教材“挑刺”,引来一番争议。
家长质疑,《黠鼠赋》的最后一段是将苏轼对于这件小事的顿悟,与前两段讲述故事相比,实际上是文章的“升华”,不应删除。“这怎么可以轻易删去呢?岂不是丧失了学习该文章的意义?我们要求编写教材的相关部门能高度关注,及时修订。”家长杜女士说。
商报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在该育儿论坛上还有家长为初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挑刺,指出上海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中王安石的《伤仲永》不足300字,同样也被删除了最后一段。
语文老师会做适当补充
“我们知道课文是被删减过的,语文老师上课时还特地给大家做了一点补充。”华政附中初二学生小费回忆起去年上课的细节说道,“其实通过前两段内容,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黠鼠赋》的寓意:人即使聪明,也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否则将猝不及防,被一只老鼠欺骗。最后一段的‘概括’虽然没有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
据了解,本市初一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解程度好一些的学生,会补充第三段的内容,并给予讲解。而对于大部分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告诉学生苏轼对于该事的个人领悟,但不会详解最后一段的字词句。
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材中“文言文”如果有大幅度删减,肯定不会是在编审过程出现的问题,应该是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做的决定,《黠鼠赋》对于很多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尤其是最后一段。
相关声音
于漪:课程标准不能随意更改
于漪老师已是80岁的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语文是基础科目,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一门学科。
因此,相比其他学科,家长对语文的挑刺和质疑是最频繁的。”于漪老师说,非常欢迎包括家长、学校、社会各界人士“挑刺”,但是希望大家能尊重教育规律,不要提“想当然”的建议。
“有些家长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太浅,起点太低,希望改革,这是不对的。”于漪老师表示,这些家长自恃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知识学得多,就要求一年级课本提高难度,却不考虑其他孩子情况。
“九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课程标准,编写改革教材是一门科学,要适合最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搞精英教育。”
于漪老师告诉商报记者,在教改时,每个建议都会被反复斟酌,包括标点、字词的运用,文言文及诗歌的出处等,课文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做增加和修改。但是课程标准是有科学和研究根据的,不能随意更改。